農貿市場的菜攤上擺放著西紅柿、土豆、蓮菜等,市民一邊選菜一邊討價還價;三輪車上放滿了蔥,上面寫著每斤5.5元;一位大嬸正在攤位上挑選著菠菜和青菜……這是不少市民對菜市場的印象。
但從今年秋季以來,賣菜市場情況悄然發生變化,眾多互聯網巨頭攜巨資跑步進入賣菜市場,殺手锏很簡單:便宜,以遠遠低于成本的價格賣菜。
>>>互聯網大佬攜巨資殺入社區團購
競爭白熱化
社區團購的“一哥”是誕生于湖南長沙的興盛優選,在短短兩年時間,便已經在全國攻城拔寨。目前業務遍布14個省份。數據顯示,興盛優選2019年全年GMV突破100億元,同比增長1250%。在2020年年初時,疫情突襲,社區團購的市場需求更旺,而興盛優選的估值也被大幅提高。
一家誕生于四川成都的聯聯周邊游,在今年也風生水起,以人拉人的模式快速擴張,其經營的核心依然是社區團購。
后院著火,美團的王興坐不住了,興盛優選的大軍已經壓上,美團最引以為榮的護城河開始感受到壓力。
7月7日,美團宣布成立“優選事業部”,大舉開進菜市場。
今年6月,滴滴推出社區團購品牌“橙心優選”,創始人程維公開發宣布:“橙心優選投入不設上限,全力拿下第一名!”
8月,下沉市場的“流量王”拼多多社區團購項目“多多買菜”上線;
9月,阿里成立盒馬優選事業部,CEO張勇親自下場加入社區團購;
今日頭條也想分一杯羹,10月上線“今日優選”,成立電商一級部門;
11月最后一天,阿里巴巴攜六路資本,兩億美元重倉菜場團購平臺十薈團。
11月30日,劉強東在高管會上正式宣布:成立京東優選,親自帶隊下場,打好社區團購這一仗。
為了搶奪這個龐大的市場,12月11日晚間京東完成了曲線救國的“偷襲”,宣布以7億美元戰略投資社區團購龍頭——興盛優選。
在關于社區團購的研報中分析中,天風證券商貿零售行業首席分析師劉章明團隊認為,社區團購在商業模式的創新點主要包含3點:團長制、集采集配和預售制,該三點分別帶來了三個成本的降低:流量成本、履約成本、生鮮損耗。
2020年來社區團購競爭加劇,一方面資本密集注入該賽道,各傳統創業公司擴張躍躍欲試;另一方面各大互聯網巨頭加速搶占該賽道,各平臺加大力度進行團長、運營人才招聘,多家公司將社區團購業務提升至戰略高度。
社區團購的市場究竟有多大?竟然迎來中國互聯網巨頭們爭相拼殺?
>>>社區團購就是搶奪菜市場的流量,“得團長者得天下”
社區團購,簡單說就是小區門口的小超市或者快遞小店的老板,成為這些互聯網公司在該小區的團長,消費者需要什么給他下單(或者自己在平臺上下單),下班回家到他店里取貨。
“掃個碼,10個雞蛋一塊錢,有的菜幾毛錢,9毛錢的菜也不少,手機上買菜真便宜。”最近,西安80后上班族陳女士聽朋友說社區團購買菜很便宜,掃碼以后參與,她成了一家購物團的團員。以前經常逛超市、菜市場,如今午休時打開手機小程序買蔬菜、水果以及其它日用品,下班去拿貨,很方便,關鍵很便宜。
與前述情況類似,家住西安大慶路附近的秦先生兩個多月前也加入了社區團購。他被小區附近生鮮店老板邀請加入一個社區團購微信群,里面經常發鏈接。時間一長他成了“老手”,便推薦親友參與,“商家做活動很便宜,省時又省力。”
這個社區團購怎么賺錢?從業者高女士說賺錢有三個辦法。第一,點擊助力以后搶到紅包,讓更多人幫忙助力,湊夠100元提現。第二,下單省的就是賺的。第三,拉人頭參與獲得提成。她發來一張海報說讓按流程掃碼,如果不懂,可以看抖音,上面有很多的介紹。專門做推廣的被稱為團長,他們相當于群主,服務客戶、發展用戶、吸引下單。
華商報記者掃碼下單支付后,系統顯示讓到西安市東二環附近一家蔬菜水果店取貨,店門口擺放了很多水果,進店以后工作人員讓報個人信息,拿出紙張查購物清單以后找到了對應的東西,就跟取快遞一樣方便。
“可以查單子,也可以掃碼。”水果店的負責人張拓就是團長,他動作麻利,有時收銀,有時幫著理菜,店內還有其他員工。
張拓看到社區團購火爆以后決定嘗試,經朋友介紹成為一名團長,建起微信群,每天在微信群里發平臺上的新鮮優惠商品。現在,他已經和四五個平臺合作,顧客網上下單以后公司送貨,自己拿就行了。
團長是社區團購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說法稱“得團長者得天下”。
華商報記者查詢發現,貼吧、論壇里,很多公司在招團長。目前從業者大多是熟悉網絡、有空閑時間的人,或帶孩子的“寶媽”。如,某公司招聘團長的告示顯示,團長需要線下收貨、安排送貨,平臺每日送貨上門,團長妥善保管,然后通知顧客上門取貨。如果想多賺就要建立社群,維護社群關系,在群內分享商品鏈接或海報,組織顧客團購等等。
“團長”的收入主要來自傭金,各平臺會根據營業額給傭金。有消息顯示,在山東濟南1個“團長”代理5個平臺月收入約5000元。當地一個小區冒出20余個自提點,線下各個平臺發展“團長”瘋狂,采取掃街式地推,加入“團長”零門檻、高傭金,一天便發展了2000位“團長”。
華商報記者上周走訪了西安市東郊胡家廟附近6家社區便利店,不少商店都在參與社區團購。在一家生鮮店內一位工作人員介紹,現在賣菜的太多了,生意難做,他們既現場賣貨,也接網單,不管是在大門口叫賣還是社群運營,最終都是為了賣貨,銷售額是硬指標。一位商店負責人還把記者拉到他們微信群里,讓一起做社區團購。
正如前述團長所說,目前這些大平臺進入市場的策略就是:不計成本,不要利潤,只要流量,只要市場。
>>>面對互聯網企業的低價策略 個體菜販生存艱難
12月13日8點,西安友誼東路附近的早市上,大蔥5.5元一斤,蒜苗4元一斤,菜花3.5元一斤,紅蘿卜2元一斤,蓮菜4元一斤……
華商報記者采訪了幾位菜販:“最近火爆的社區團購,對你們影響大不大?”
“影響大啊,因為網上那個菜確實太便宜,已經低于成本價銷售,我們不可能賣這個價。”
“影響大,但我周圍還沒有同行因為這個影響而關門。網上賣菜它不可能把我們全吃了,我們賺的都是辛苦錢,這么冷的天,四五點就起床進菜,一天也賺不了多少錢。互聯網有錢人竟然也能看上我們賺的這點辛苦錢”,說這句話的時候,他笑了。
“互聯網如果都來賣菜,那么,我們這么多人都干什么去?”
在社區團購的緊逼下,單薄的個體,已經開始對自己的未來進行思考。
社區團購不僅在城市進行掃樓式的發展,已經開始殺入了鄉下小鎮,小鎮中青年成為拉攏對象。
徐老板(化名)是西安郊縣一個鎮子上的人,他在自己家開了一家超市。“從今年夏天開始,興盛優選、多多買菜等平臺的團長就經常到我的店里來,邀請我加入他們的平臺,讓一起做推廣,并給予一定的補貼。我詳細了解后,感覺平臺在做賠本生意,這種模式在我們鄉村小鎮不具有持續性,我就果斷放棄了。”
“沒有想到的是,現在我們鎮上做平臺代理的人越來越多,也有好幾個小超市加入了平臺。現在我的生意受到了明顯的影響,原來每天可以銷售四五千元,現在也就是一千多元。”徐老板說。
“這種模式在城市或許可以持續下去,但是我堅信這種模式在鄉下小鎮難以持續,因為,平臺最終是要賺錢,不可能永遠補貼下去,可是我們這些最底層小商戶可以扛,那怕一個月賺500元,也能扛下去。反正,我在自己家里開超市,又不要租金。”
>>>官媒評論給燒錢大戰降溫 互聯網企業反壟斷問題已到節點
12月11日,人民日報官方評論社區團購稱,“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
這被業內解讀為官方對社區團購的“定性”。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上海正策律師事務所董毅智律師表示,互聯網平臺發展至今,實際上產生了很多弊端。但這些弊端已經不僅僅是靠平臺自身和行業的自我調節能解決的,只能從監管層面去解決問題。平臺經濟反壟斷行為能否根治是個動態的過程,沒有任何法律規定或者指南能夠解決所有問題,但趨勢是好的,我國互聯網企業反壟斷問題確實已經到了關鍵的時間節點。
萬聯證券投資顧問屈放表示,不少公司在加強社區團購渠道的合作及建設,或通過資本加大合作與布局,主要是希望開拓客戶、增強客戶粘性。巨頭的入局把社區團購的競爭拉到了新的戰略高度。人民日報的評論,或許會讓這些巨頭們的腳步放緩。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社區團購展現出電商行業前所未有的商業模式,將“人、貨、場”的交易模式推到極致。目前已經表現出高度同質化的特點,決定未來發展差異的因素很可能在進場時間、團隊執行力以及背后的資本支持。
社區團購在運營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亂象。部分論壇里,有消費者稱,打折銷售的菜質量不太好,有些說蔬菜的量不夠等。
根據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20年(上)中國生鮮電商消費投訴數據與典型案例報告》,發貨問題、退款問題、售后服務、訂單問題、商品質量、客服問題是2020年上半年期間生鮮電商投訴的主要問題。
對小菜販和個體戶來說,賺錢越來越難,如果社區團購再不收斂,這些個體只能被裹挾著變成參與互聯網經濟的“打工人”,而真正能從“下苦者”順利轉換為互聯網“打工人”的寥寥無幾,大部分將會另謀出路。 華商報記者 胡曉軍 黃濤 文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