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首場委員通道!
1月25日上午,在陜西大會堂一樓北大廳,省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開啟,受到與會媒體廣泛關注。
短短30分鐘里,6名委員亮相。這些委員來自醫療、經濟、教育等不同界別。面對媒體提問,委員們從容作答,說期待、話責任、談建議,展現了自信開放風采,流露出濃濃的民生情懷。
李暉委員:提高兒科醫生待遇
(西安交大一附院及附屬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任)
我國14歲以下兒童,約占全國總人口數的17%,而醫療機構兒科醫生不足12萬,每千名兒童擁有兒科醫生約為0.52人,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1.3人,這反映出一個尖銳的社會問題:兒科醫生短缺。隨著“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放開,這個問題再次凸顯。
李暉介紹,2015年,國家衛計委在緩解兒科資源短缺問題上出臺新政,在醫師資格考試中,對選擇兒科從業人員“降低10分錄取”門檻、出臺兒科醫生轉崗培訓方案,但實施5年來卻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一名兒科醫生培養周期長、執業后處于高難度、高風險、高壓力、低收入的工作環境中,效價比明顯不對等,自身價值沒有得到體現。同時,專科醫院及綜合醫院兒科招聘不同層次人才都陷入困境。她調研發現,兒科醫生短缺主要體現在鄉、鎮醫療單位愿意招錄全科醫生,不愿意招兒科醫生;區、縣醫療單位(二甲、二乙醫院)有兒科設置,但因創造的經濟價值和醫院的內、外、婦產無法相比,故常被醫院取消,或直掛虛名;市級、省級醫療單位(三甲醫院)高層次兒科醫師(博士)尤其短缺。
為此她建議,政府應盡快停止降低入兒科醫生門檻的相關政策,出臺提高兒科醫生待遇的具體規定,加大對優惠政策的落實監管,通過激勵機制提高兒科醫生的職業榮譽感。國家財政要補貼兒科非醫療性項目費用。
袁學武委員:提升陜西企業競爭力
(省中小企業協會名譽會長)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企業復工復產、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成為重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袁學武建議,陜西企業應多措并舉提升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能力。
袁學武認為,我省應持續強化產業鏈要素保障,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支持大企業主導構建產業創新體系,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新型合作配套體系。同時圍繞主導產業,選擇在國內國際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作為牽頭單位,通過金融科技手段,建立本企業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推動核心企業和中小企業上平臺進鏈、補鏈、強鏈,暢通企業的商流、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建立核心企業、金融機構和鏈屬中小企業良好的產業生態,提高我省企業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能力。
對市場化程度高、競爭激烈、產業集中度較低的行業,例如食品飲料、醫藥等,袁學武建議,由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牽頭,建立行業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以大企業為核心推動更多民營中小企業進入產業鏈,通過進鏈來提高中小企業服務配套能力,來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提高我省企業產業鏈參與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雷西萍委員: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
(陜西法智律師事務所主任)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2018年,《陜西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開始施行,2020年推出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3.0版本,成效顯著。
雷西萍認為,應鞏固已有成效,進一步規范執法司法行為,依法保障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雷西萍認為,重拳打擊經濟領域犯罪活動,首先應該保護企業知識產權,使企業生命不被侵犯。在懲治“套路貸”等非法放貸行為的同時,一定要嚴格遵循司法審判規則,既不放縱降格,也不拔高湊數。在全面推進陜西智慧法院建設的同時,暢通訴訟渠道,縮短周期。
“當前,在案件數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應提高司法補助人員數量和待遇,緩解員額法官的壓力,使我們的案件質效提高,從而實現司法公平正義。”雷西萍建議,應建立“接訴即辦”機制,依托12345熱線、市政府門戶網站“政商直通車”專欄等,打造“即應即辦、一辦到底”平臺。建立“企業家容錯糾錯機制”,依法慎重適用查封、扣押、凍結等強制措施。深入開展法治宣傳和法律咨詢服務。由工商業聯合會牽頭,各市組建公益法律服務團,編制發布《企業應對疫情法律風險防控指引》和《疫情期間有關勞動法問題指引》等有關指引材料、法律建議,開展企業復工復產等生產經營有關公益法律服務。
許建秦委員:撬動秦藥高質量發展
(省中醫藥研究院院長)
陜西中草藥資源豐富,素有“秦地無閑草”之說。許建秦說,隨著我國中藥產業蓬勃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產業發展全面迎來新常態,“提品質、塑品牌”成為促進中藥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建議健全中藥材質量控制體系,以標準撬動秦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當前,我省中藥材標準主要執行《中國藥典》、《陜西省藥材標準》、《陜西省飲片標準》,種子種苗、產地加工等方面標準缺失較多,導致行業門檻很低,難以形成競爭優勢。同時,標準標齡老化,更新周期長,標準研究乏力等瓶頸也制約了產業的發展升級。
許建秦建議,由政府牽頭,系統梳理我省中藥材標準體系,明確各級標準的功能定位,加快標準整合、升級和淘汰,建立相互轉化機制,構建系統完善的藥材標準體系,有效發揮標準的兜底、引領與事后監督作用。
同時,應加快探索建立符合中藥作用特點的質量評價模式,積極引導高質量科技成果向標準轉化,建立合理通暢的轉化機制,將有價值的科研成果及時應用于標準,提升秦藥產業標準化水平。加速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團體標準,引導企業樹立品質為先的經營理念,以高標準引導高質量生產,打造品牌形象,實現“優質優價”,進而推動秦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姜波委員:加大人才引進力度
(致公黨陜西省委會副主委)
“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是陜西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和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的重要舉措。”姜波認為,要充分發揮陜西自貿試驗區的優勢,整體提升營商環境,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加大對省外、國外企業的招商引資力度;大力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生產和銷售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的產品,不斷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他建議,積極推動與其他各省份就共建“一帶一路”,統一市場準入和海關檢查檢驗標準,促進資源、信息和商品在國內市場中自由流動,形成統一的發展規劃和彼此協調的具體發展政策,促進各地企業優勢的充分發揮并進而形成互補,推動彼此在團結合作中形成差異化、多樣化共同發展。
在人才引進方面,姜波建議持續加大開放型人才引進力度,引進一批一流的開放型管理人才,盡快培育一支熟悉國際國內市場和現代產業管理,能招商、會營銷的開放型經濟人才。積極研究落實基層人才政策,鼓勵外貿管理人才到區縣去、到基層去。
吳言生委員:治污減霾需要長效治理機制
(陜西師范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
鐵腕治霾之下,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燒、增綠,我省治污減霾取得新進展,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曾被中央電視臺稱為“衛星上看不到的城市”銅川,生態環境全面改善;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陜西版圖“消失”;渭河被評為全國“最美家鄉河”。
吳言生指出,關中地區霧霾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地形構成和污染物排放超過承載度造成,污染來源主要是燃煤、機動車尾氣及工業排放等。盡管當前治理成效顯著,但由于不利氣象條件的影響,經濟發展的下行壓力,污染和霧霾難免會出現反彈。“治污減霾除了實施最嚴措施、最嚴問責以外更需要精準、科學的長效治理機制。”
吳言生建議,要調整產業結構、交通結構、能源結構,關停轉升,取締“散亂污”企業;加強企業監管,盯準重點企業,“抓大不放小”,進行網格化治霾管理;加快轉型步伐,盡快實施“氣化陜西”“煤改氣”等舉措。加強云端治理,利用云平臺、大數據,實現數據即時共享,聯防聯控;加強頂層設計,對霧霾治理提出周期性規劃;積極倡導全民綠色消費、綠色居住、綠色出行。
各界導報記者 唐冰 實習記者 馬少培/文
記者 杜靜波/圖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