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省政協委員、陜西洪振律師事務所主任王洪的行李箱有點沉。
小小的20寸硬殼箱,井井有條地裝著提案、口罩,還有一本《中國民法典釋評·合同編·通則》。他拉開行李箱拉鏈,取出這本厚厚的書。
“這本書對民法典合同編通則進行了逐條的深度解讀。因為工作,我常常會用到相關條文,閱讀這本書可以說是十分有必要。”王洪說,他想趁著兩會期間把民法典再仔細研讀一下,更好地理解立法者的用意,所以在出發前選擇把它裝進行囊。
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 “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正式施行,婚前隱瞞重大疾病、見義勇為者反成被告、高空拋物無處問責、手機APP過度手機個人信息……許多群眾關注的問題在民法典中都可以找到明確的相應條文,可以說,民法典事關千家萬戶和各行各業,影響我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
王洪介紹,民法典作出了很多新的規定,例如“風險自擔原則”——根據民法典規定,如果某人自愿參加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途中因其他參加者的行為受到損害,這個人不得請求其他參加者承擔侵權責任,其他參加者對損害的發生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除外。“過去是沒有這樣的一個規定的。此外,民法典取消了公證遺囑的優先性,對訴訟時效制度作出了一些新規定,總體而言,民法典實施以來,對我們的生活,包括生活中的一些商業行為都作出了規范和要求。”
去年10月30日,王洪在省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的學習調研活動中,圍繞《民法典》,為委員們進行了深入細致的介紹、分析和解讀。作為普法宣傳的身體力行者,王洪建議,我省應以宣傳民法典為契機,開展深入、全面、立體的普法宣傳活動,應加大對民法典的普法宣傳推廣力度,通過編寫民法典小冊子、組織民法典專題學習培訓等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講解讓《民法典》深入群眾,引導社會公眾增強法治意識和法治信仰。
今年兩會上,王洪帶來的提案是關于城市更新過程中涉及的法律問題,“城市發展的過程中的拆除重建工作,涉及很多企業和個人的物權等權益,如何在法治精神下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的利益,需要我們共同關注。”王洪說。(實習記者 張涵博)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