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滿淑涵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關鍵“窗口期”。養老服務如何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日前陸續召開的地市兩會上,養老話題熱度不減,各地政協委員務實建言,為幸福晚年添智助力。
近年來,我省養老服務改革步伐加快,養老服務質量持續提升,但有效供給、資金投入、服務管理人員不足,養老服務產業鏈尚未完全形成,各地急需補短強能。
渭南市政協委員王松濤調研發現,大多數老年人及其子女受傳統養老觀念影響,對養老機構存在排斥心理。與此同時,部分養老機構設施設備跟不上市場需求,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滯后,服務質量和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使得養老機構“一床難求”與床位閑置矛盾并存。
為此,王松濤建議,一方面,要加大宣傳力度,加強規劃管理,統籌推進養老服務業科學協調發展,制定運營補貼標準,促進養老機構差異化、標準化建設,滿足不同家庭養老需求;另一方面,要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開展上門服務或社區托管,開展精準扶助,對收住特殊困難老年人的養老機構給予一定補貼,讓老人得到更暖心的照顧。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的養老服務需求呈現多元化、精細化特征,但九成以上老年人更青睞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依托社區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務,“15分鐘養老服務圈”便可滿足老年人就近養老需求。咸陽市政協委員葛黨權建議,應制定居家養老服務清單,不斷加大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力度,并探索建立貧困、高齡、獨居、失能、失智和空巢留守老人的家庭照護支持政策,由專業養老服務組織落地實施。此外,要積極推動社區智慧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建設,以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為依托,探索“政府+企業”建平臺、“公益+市場”強運營、“線下+線上”優服務為主要內容的“時間銀行”,拓展“扶貧開發+養老”新思路,重點發展“醫養融合、康護一體”模式,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醫院規劃建設集醫療、保健、康復、護理、養老為一體的老年護理院,支持有條件的社區小型養老機構向社區護理院轉型。
就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功能,漢中市政協委員安翔建議,應進一步加大福彩公益金對社區養老事業的投入力度,將更多資金投放到社區(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去,支持構建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網絡,打造“沒有圍墻的養老院”,并從財政補貼、稅收減免、土地供給、基礎設施配套、水電費優惠等方面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服務機構,或吸引知名養老服務品牌機構開辦連鎖分支機構,進而培育發展一批品牌化、連鎖化、專業化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構建多元化社區養老服務格局。
安翔還建議,與此同時,應建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質量標準和評價體系,明確老年人能力評估、養老服務需求評估、服務人員資質認證、服務質量評估和考核定級等規范,促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走上良性發展軌道。
信息時代,智慧養老解決方案如何賦能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建設?延安市政協委員韓傳金建議,應加大智能養老社區建設和改造力度,引進具有居家老人醫護場景設計的智能化設備,并為老年人建立專項電子健康檔案,向家庭醫生、上門醫護人員提供定制化的診療和隨訪工具,推廣具備看護陪護、健康管理、遠程監測、智能提醒等功能的可穿戴設備、智能養老監護系統以及人工智能家庭服務機器人等,通過多維數據融合,減少照護人員的重復性工作。同時,要建立完善以家庭醫生為引領的基層社區全周期一體化服務模式,實現醫護到家、醫藥到家,鼓勵第三方服務機構開展基于大數據的各種醫養結合線上線下服務,構建“上下連通、業務協同、數據共享”的服務支撐體系。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