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馬少培
“2020年,陜西克服種種困難,剩余的18.34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自此288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56個貧困縣全部摘帽,24.93萬戶貧困群眾搬入新居,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歷史性解決。”這是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曬出的“十三五”時期我省精準脫貧成績單。
脫貧不是終點,而是幸福生活的新起點。接下來如何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已成為我省“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重點任務之一。
對于如何持續守好底線、健全政策、壯大產業、強化支撐、完善機制,平穩交接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接力棒”這一話題,省政協委員們結合各自本職工作和所在領域,積極履職建言。
“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關鍵在于政策不能脫節。”省政協委員房曉飛在提案中建議,鄉村振興發展要借鑒脫貧攻堅形成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通過建立健全責任體系、監督體系、考核評估體系等制度體系,激發主體和要素活力;要總結梳理脫貧攻堅中成熟的實踐經驗,結合各市縣實際,采取差別化的辦法,實現脫貧攻堅的特惠性政策向常規性、普惠性、長期性政策轉變。
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人才是引領。省政協委員楊東明建議,要縱深推進扶貧產業由單鏈條向全鏈條發展,深入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特色農業經濟,通過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和先進管理經驗,推動農業生產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品牌化,形成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帶和產業集群。同時,加快推進多業態融合,運用產業鏈思維推進農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
“應把人才作為突破口和牛鼻子,實施人才強村戰略,制定激勵政策,吸引大學生、退伍軍人、返鄉農民工等建設家鄉。”省政協委員鄭翔玲建議,相關部門要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優秀大學生、年輕人扎根鄉村,以人才振興促進鄉村振興。
省政協委員陳新義說,農村能人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中堅力量,要加大培育力度,鼓勵其在農業產業發展中發揮帶頭和引領作用,與當地農民有機聯結,組建農業合作社或農業經營實體,形成共生、共享、共贏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鄉村振興要走穩走實,還需要有效的治理機制作保障。省政協委員李瑛說,針對農村基礎設施“有人建、無人管”的現象,建議省級部門制定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理管護辦法,建立以村為主權責明晰的管護責任體系,以貧困群眾為主的管護隊伍,以財政投入為主的分級負擔的投入機制,把農村基礎設施不能完全發揮作用的短板,變成鄉村振興的亮點。
委員們的意見建議既全面又具體,可謂字字珠璣。委員們表示,脫貧攻堅是一場攻堅戰,而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更像是“持久戰”,這需要我們繼續發揚脫貧攻堅精神,凝心聚智,久久為功,擼起袖子加油干。
近日,在省政府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孫礦玲表示:“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保持現有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做到‘扶上馬,送一程’,堅決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
隨著“十四五”開局,全面鄉村振興的開啟,我省鄉村振興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格局。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