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關注民生
“如何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怎樣確保種子安全?”“提升陜西蘋果產業效率還需要從哪里挖潛?”……從宏觀展望到實干篤行,談及涉農話題,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陜西省委會副主委、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部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霍學喜總能“秒回快答”,嫻熟深刻的觀點輸出背后,是他多年扎根泥土、深度鉆研的廣博儲備、豐厚積淀和用心思考。
(視頻:各界導報 馬卓 烏真)
今年全國兩會上,霍學喜帶來了關于重視解決我國數字農業關鍵問題的提案,這份“委員作業”來自他對過去一年下鄉進村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反復追問。
從雪域高原、戈壁大漠,到“溜索懸江”的峽谷溝壑;從曾經“苦瘠甲天下”的黃土高原,到“一步跨千年”的大涼山……為助力“三區三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霍學喜領銜的全國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蘋果體系團隊幫助當地農戶強技術、拓銷路,用小蘋果鋪就致富路。他說,在深度參與農業農村部“三區三州”蘋果產業精準脫貧調研中,自己“深受教育、收獲頗豐”。
栽苗、拉枝、掛果,根扎得穩,果樹成活率才高,果實便更香甜。對祖祖輩輩生活在山川溝壑間的貧困群眾而言,一車車運出村鎮的蘋果就是收獲,就是增收希望。
傾聽、交流、思考,根扎得深,與群眾的心才貼得近,建言質量便能過硬、過硬、再過硬。在霍學喜看來,一條條具有前瞻性、建設性、可操作性的意見建議就是收獲,就是專業精進。
“去年年初,疫情驟發,讓許多果農不知所措。”在春耕備耕關鍵時期,霍學喜帶領團隊對我國蘋果主產區展開調研,幫助當地果農掃除顧慮、投入生產。同時,通過APP動態監測各地蘋果綜合試驗站田管數據,啟動問卷調查,進行線上研討,分析疫情對蘋果產業的影響。
要讓蘋果成為致富“金果果”,既要種得好,更要賣得好。“由于部分地區扶貧產業發展成熟度還不高,農產品可能存在賣難問題,疊加疫情影響,銷路也成為我們密切關注的重中之重。”霍學喜說,“果子變不成錢,風險就會來。”
頻繁調研中,霍學喜感到,在萬物互聯的物聯網時代,網絡經濟具有更大的滲透性和外部性,為我國提供了巨大發展機遇。“農業生產要有效應對災害風險,傳統技術根本來不及、跟不上,數字化技術和信息化技術太重要了,否則就是‘兩眼摸黑’。”
對比歐美等發達國家智慧農業發展特點,霍學喜認為,采用新興信息與通信技術構建農業數字化標準體系,進而規范農業物聯網建設和農業技術知識數字化過程,是促進我國數字農業發展的首要問題,也是我國建立數字農業實踐話語權的巨大機遇。“數據的自動抓取、精準計算、多方匹配,可實現管理扁平化,供應鏈短鏈化,信息透明化,風險可控化,從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比如智慧牧場,每一罐牛奶都可以實現全流程追溯,不同季節奶牛產奶的蛋白含量‘嗖’地一下就能算出來,靠什么呢?數據結構設計、數字型數據和科學算法缺一不可,而只有精準算出結果才有用。” 霍學喜繼續舉例來說,“就像做飯,要做得色香味俱全,首先得有食材,它好比數據;然后是如何搭配,就是我們所說的結構;最后還要講究烹飪方法,相當于算法,這關乎效率和質量。”
針對我國目前現有農業物聯網建設標準不統一,農業經營主體數字化素養異質性較大,農業物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的市場參與機制尚未形成,缺少成熟數字農業商業模式等問題,霍學喜在提案中提出了系統解決方案。“建議國家將數字化技術應用納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超前規劃,避免重復建設造成浪費。此外,還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在學科設置、培養機制、研發體系中力求創新突破,為農業現代化輸送滿足數字化發展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春種、夏管、秋收、冬儲,伴隨農業生產規律,霍學喜總是常年無休,平均每天工作11個小時,也正因為時刻與農為伴,許多鄉村發展變化成了印在眼中的風景線,刻進心里的記事本。“去年我們多次到甘肅的天水、平涼、慶陽等地調研蘋果產業發展,真切地體會到一畝好蘋果就能幫助一戶農戶穩定脫貧。”金秋時節,果香四溢,霍學喜看著被蘋果映紅的鄉親們的笑臉,心頭也暖暖的、甜甜的。
他說,因為熱愛,所以執著。未來履職路上還要不懈耕耘,把根扎得更深,讓枝拔得更高。
各界導報記者 滿淑涵 (海報:賈怡)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