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李榮 唐冰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醫藥在防控救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持中西醫并重,實施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圍繞振興中醫藥產業,多位住陜全國政協委員積極建言獻策。
胡誠林委員:加強特色野生中藥材資源保護
陜西地理條件獨特、自然資源豐富,是中華文明和中醫藥的發祥地之一,素有“秦地無閑草,自古多名醫”的美譽。陜西道地藥材有“秦藥”之稱謂,如打頭冠以“秦”字的秦艽、秦皮、秦貝、秦椒、秦歸等,此外還有出產于陜西的黃精、蒼術、太白貝母、華重樓、皂角刺、黃芩、黃芪,以及窩兒七、鈕子七、太白米等陜西特色珍稀草藥“七藥”。
“這些道地藥材和特色藥用資源,經過中醫臨床長期應用,產在特定地域,與其他地區所產同種中藥材相比,品質和療效更好,且質量穩定,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優勢。”住陜全國政協委員、省道教協會會長胡誠林細數“家底”。
近年來,隨著耗能型工業過度發展和城鎮化速度加快,在經濟利益驅使下,一些人自然保護意識淡漠,對中藥材野生資源進行破壞性采挖,導致許多野生中藥材種質資源大幅度銳減,其中有的已處于瀕危狀態。
“如產自陜西省關中、陜北地區的黃精和蒼術,群眾采挖時不分苗的大小,齊挖全采,不留種源;以太白山命名的太白貝母和太白米,現在太白山上已鮮有存在;產在秦嶺地區的重樓,也已成為稀有。”胡誠林說。
胡誠林建議,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建立道地藥材保護和檢測體系,完善藥材監管部門相應機制,加大監管力度;鼓勵優秀科技型中藥材生產加工企業建立秦藥培育培植基地,加強對瀕危中藥材種苗資源的繁育與保護;設立相關省級野生中藥材科研項目,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資源,提升野生中藥材利用水平與科研水平,打造道地秦藥品牌。
楊正國委員:加強中藥核心技術保護
中醫藥具有養生、保健、治療作用,如今日益為世界范圍消費者所接受。住陜全國政協委員、陜西艾爾膚組織工程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楊正國指出,當前,我國中藥產品僅占國際中藥制劑市場5%左右的份額,大批外資企業涌入中藥領域,雖對提升我國醫藥產業競爭力產生推動作用,但也對本土企業造成巨大沖擊。面對日趨復雜的國際環境,要警惕國外資本對國家戰略性資源的控制,切實把中醫藥的核心技術和重要資源牢牢掌握在本土企業手中。
“我們還要客觀看到,本土企業普遍存在研發力量薄弱、科技人才短缺、傳承創新不足等問題,中成藥開發水平較低,在與外商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楊正國說,中藥因成分復雜、作用機理不明確等特征,以及代代傳承、守成漸進的特點,與現行專利制度不相適應,大量珍貴的中醫藥方劑和民間驗方未能有效得到現代知識產權制度的保護。
楊正國建議,相關部門盡快就保護中藥技術立法,以國家法律的形式來保護民族文化精髓。依據中藥材生產過程中的GAP標準、中藥飲片生產的GMP標準、中藥炮制的質量標準等,制定被國際承認的標準體系,搶占質量控制的“制高點”,為中醫藥進入國際市場奠定法律基礎。
高潔委員:加快中醫藥事業全面發展
近年來,國家中醫藥事業迎來新發展機遇,但發展中仍面臨著地域差異較大、經濟效益偏低、中醫行業西醫化等突出問題。
“由于經濟水平不均衡,帶來中醫藥事業發展失衡問題。”住陜全國政協委員、渭南市副市長高潔以江蘇省江陰市為例指出,江陰雖是地級市,但中醫醫院建設項目投入資金達15億元,每年冬至,群眾都會自費到醫療機構熬制膏方,每人每方基本費用達到2000余元,這在我國欠發達地區難以實現。“可見,不同地方的經濟基礎和社會風尚會造成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參差不齊。”
圍繞加快中醫藥事業全面發展,高潔建議,妥善制定國家中醫藥發展政策,做好頂層設計和政策傾斜;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堅持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提升中醫藥療效、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原則,制定出真正適合的管理制度和教育體制;落實政府主體責任,加強部門監管,建立長效發展機制,優化政策環境,在財政、物價、醫保等方面予以政策傾斜,助推中醫藥事業快速發展。
中醫要傳承,人才是根本。高潔認為,應健全完善評價激勵機制,分級分類培養緊缺型、實用型中醫藥人才,激發中醫藥人才創新創業熱情;做好名老中醫臨床經驗的發掘、整理和傳承工作,豐富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實踐;加強對傳統制藥、炮制技術的繼承應用,形成規范并傳承推廣。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