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張涵博
基層穩則全局安。基層是社會治理重心所在。
根據省委平安陜西建設領導小組統一安排,近日,省政協副主席楊冠軍帶領省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省委政法委負責同志和部分政協委員就平安陜西建設工作,在商洛市柞水縣、鎮安縣開展調研,其中基層社會治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引起了調研組關注。
兩簿共管破解“人戶分離”難題
走進柞水縣下梁派出所嘉安社區警務室,桌上兩個“紅本本”吸引了調研組成員的目光。
這兩個“紅本本”,一個是大家熟悉的居民戶口簿,另一個則是一本小冊子。“這是我們柞水縣公安局印制的居住簿。”柞水縣副縣長、縣公安局局長劉丹楓介紹說,針對陜南移民搬遷和脫貧攻堅易地搬遷出現的“人戶分離”情況,柞水縣實行居住簿和戶口簿共管制度,以此化解服務和管理移民搬遷戶遇到的難題。
據統計,目前柞水縣9個鎮辦、28個移民搬遷點8109戶29510人已全部辦理了戶口簿和居住簿,其中17955人為陜南移民搬遷群眾,11555人為脫貧攻堅易地搬遷群眾。
“居住地和原籍管理地‘兩邊管,兩邊都不管’現象時有發生,但怎么通過居住簿來明確種地、上學問題?”省政協常委、省民進專職副主委閔生華提出了縈繞在大家心頭的疑問。
“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區服務房和人。”劉丹楓進一步介紹說,柞水把居住簿與戶口簿權益等同看待,對擁有居住簿的群眾在居住地同樣可以同等享受常住人口居住、就業、上學、醫保、社保、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權益,在原戶籍所在村可以享受退耕還林、種糧補貼、土地林地確權登記和承包流轉及征用、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等管理服務。
“你們的做法很好,做到了‘不留真空地帶和交叉區域’。”楊冠軍在聽完介紹后表示。
柞水只是商洛推行居住簿制度的一個縮影。2019年5月9日,商洛市居住簿制度推進會在柞水召開。隨后短短一個月,全市圓滿完成了這項工作,化解了服務和管理移民搬遷戶難題。
網格管理消除社區服務盲區
近年來,商洛市全力推動市、縣、鎮、村四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各鎮便民服務中心統一加掛“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牌子,隨著四級綜治中心實現實體化運行,有效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水平。
走過一棟棟錯落有致的安置樓房,調研組來到鎮安縣云蓋寺鎮花園小區移民搬遷安置點綜治中心。據工作人員介紹,這里的安置點共有來自同步搬遷、工程搬遷、易地扶貧搬遷的1815戶7832名群眾,其中搬遷后新家與老家距離最遠的有120公里。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花園社區綜合考慮區域位置、樓棟分布、人口數量等因素,將小區劃分為三個區九個組,實行網格化管理。小區綜治服務中心設主任、副主任,并推選出網格長、理事長、片區長、小組長、樓棟長等“五長”。隨著職能的明確、管理隊伍的健全,每個“長”都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社區治理消除了盲區死角。
“網格化管理在疫情防控期間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應該繼續推廣這種社會治理模式。”省政協常委、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教授吳平魁對這一做法給予點贊。
如何提升社區治理能力?花園社區采用“五聯推動”“五治融合”模式,在服務和管理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的“五聯推動”,即治安聯防、矛盾聯調、平安聯創、問題聯治、困難聯幫;“五治融合”即政治引領、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強基、智治支撐。
“寓管理于服務之中。”云蓋寺鎮黨委書記蔣維杰笑著說,“前段時間許多居民提出想要一個小菜園,平時能吃上自己種的蔬菜,我們不僅解決了這個問題,還順帶解決了農具放置問題。”
調研組了解到,移民搬遷安置小區普遍存在居民思想觀念舊、消費意識淡問題。“移民搬遷安置小區的物業管理看似小事,實際上是涉及整個社會管理的大事。”省政協委員、商洛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張新發為此建議,加大調研力度,出臺具體應對措施,進一步完善移民搬遷小區物業管理工作。
信息系統為優質服務群眾賦能
“以前在外地務工的居民想要辦事還要請假回來,現在想要辦理居住證明、兒童入學證明等21項事務,在網站和手機上就能實現掌上辦、隨時辦,大大方便了居民。”鎮安縣永樂街辦新城社區工作人員介紹道。
近年來,永樂街辦新城社區探索“互聯網+居民”服務模式,通過建設智慧新城信息系統,把服務“搬”到網上,讓社區居民足不出戶通過電腦、手機進入系統,就可以提交材料辦理各類事務,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記者點擊進入新城社區服務平臺“我要辦理”模塊,勞動保障、衛生計生、民政事務、社會救助等多項便民服務都可以實現一鍵申請。在該用戶中心后臺,還設置有志愿者服務、社區服務、黨代表和人大代表工作室等服務模塊。
“社區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調研組認為,智慧新城信息系統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優勢,創新了傳統社區管理和居民服務模式,有效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水平。
調研組同時指出,目前,盡管社區信息系統在全省的普及程度不斷上升,但還要注意聚焦高頻服務事項領域,及時完善網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避免成為“形象工程”。要積極向群眾宣傳推廣信息系統,讓更多群眾都能享受到它帶來的便捷生活。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