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工藝美術大師、采蘭烙畫創始人李彩蘭接受國際在線陜西頻道采訪 攝影 柳洪華
國際在線陜西報道(記者柳洪華):“今年是建黨一百周年,我在學習黨史時,明白陳獨秀、李大釗他們是‘播火者’。對我而言,我希望能做烙畫藝術的‘播火者’。”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與陜西省委網信辦主辦,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承辦的“筑夢新陜西 薪火代代傳”多語種大型訪談活動之100年100人系列訪談來到采蘭烙畫工作室,聽陜西省工藝美術大師、采蘭烙畫創始人李彩蘭講述其對薪火相傳的理解、對烙畫藝術的堅守。
“我理解的薪火相傳,就是繼承和發揚革命前輩的優良傳統、崇高品質和革命精神。作為一個文化傳播者,我要把對革命前輩的敬仰轉化成自己在生活中的自覺學習、增強自身本領,努力成為時代先鋒。”李彩蘭說。
烙畫又稱“火針刺繡”,相傳起源于秦漢時期,是用高溫的烙鐵在木板、皮革、宣紙等材料上勾畫烘燙作畫。
李彩蘭介紹,烙畫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畫種,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作為一名現代的“烙畫人”,向古人學習什么,一直是李彩蘭思考的問題。“我覺得我應該學習古人對‘火’的理解,要將‘火’的感覺在作品中體現出來。因此,我要向傳統學習、向生活學習、向經典學習,做好烙畫的傳承,這樣才能使自己創作的烙畫體現出時代精神和時代風貌。”李彩蘭說道。
采蘭烙畫工作室一角 攝影 柳洪華
烙畫作品 攝影 柳洪華
多年的創作生涯,李彩蘭一直保持著很強的“饑渴感”。木頭、牛皮、葫蘆、樹皮等等形態各異的材料是李彩蘭的靈感來源,看雕塑、油畫、國畫、書法、攝影等展覽也是李彩蘭的提升方式。用李彩蘭的話說,要積極地接觸其他藝術門類,從其他藝術中汲取營養融入到烙畫創作中,讓作品更加鮮活。
時值建黨一百周年之際,李彩蘭也有著自己的計劃。“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內心還是很激動的。我想用烙畫的方式傳揚紅色基因,同時也希望能促進烙畫藝術的傳播,接下來計劃以‘青銅器’為主題進行系列創作。”李彩蘭說。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