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1日獲悉,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再次取得新突破,秦嶺范圍內的開山采石成為歷史,小水電站整治走在全省前列,秦嶺智慧化監管全面鋪開,完成了79項保護長效機制建設,史上“最嚴格”秦嶺生態環保制度體系不斷健全完善。
秦嶺峪口峪道治理19條
建成15個生態保護站
去年以來,我市強力推進中央巡視反饋涉秦嶺問題整改,開展以礦山、小水電站生態修復為重點的專項督導檢查。礦山生態修復方面,秦嶺范圍共有各類礦山112個,目前已治理礦山40個,面積為224.61公頃;正在治理礦山39個,面積為409.48公頃。小水電站整治及生態修復方面,我市按照“全面拆除、應拆盡拆”的要求,全面完成了50座小水電站關停退出拆除工作,目前累計完成生態修復26座,省秦嶺辦將我市工作做法在全省推廣。
此外,全市峪口峪道治理不斷向縱深推進,在全省率先開展峪口峪道治理工作,治理19條,建成15個生態保護站、11座智慧化保護站。農家樂規范化治理持續鞏固,保留的1552戶農家樂經營戶,實現了規范經營和垃圾污水有效處置。網格化管理蹚出新路子,在全省率先組建了1112名專、兼職結合的網格員隊伍,落實了獎補資金2880萬元,配備了無人機,實現了網格員和無人機交叉式、互補式常態巡查。制度體系建設更加完善,健全了“最嚴格”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完成了79項長效機制建設,“長遠上規范”的目標基本實現。
我市還周密部署省“五亂”問題整改落實交叉檢查迎檢工作,列入省臺賬的334個問題,一季度完成整改20個,累計完成316個,力爭年底前全面完成。
1+7+N平臺功能不斷完善
實現“人防、技防、物防”相結合
為確保秦嶺的智慧化管控出成效,我市數字秦嶺1+7+N平臺(1個市級平臺+7個沿山區縣開發區平臺+N個行業監管部門)五大功能不斷升級完善,信息化監管平臺建設已初具雛形,實現了“秦嶺異常監測與運行監控”+“網格化監管APP實時上報”,初步實現“人防、技防、物防”相結合。網格員巡查70797次,發現“五亂”問題1026個,完成整治954個,整治率達93%,基本實現了重點區域可視、可查、可控。
為加大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去年以來,秦嶺保護區域內的各個鎮街,發揮林業站、網格員等的作用,針對村莊、學校、企事業單位、分散居住群眾等不同人員特點,走村入戶開展省、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宣傳活動。全市累計發放條例宣傳冊、應知應會手冊等各種宣傳資料135800份,張貼標語2512張,出動宣傳車輛310臺次,電子屏投放58處,營造了濃厚的條例宣傳氛圍,取得了較好效果。
《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修訂頒布即將迎來一周年,近期,市秦保局不斷豐富條例宣傳形式,宣傳活動將覆蓋全市所有區縣、開發區,沿山區縣、高新區將覆蓋全部55個鎮街、500余個行政村。下一步,我市還將加快制定《秦嶺生態環境綜合補償制度》和《有獎舉報制度》,加快建設完善“1+7+N”數字監管平臺,不斷提升秦嶺保護管理水平。(記者 拓玲)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