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愛葉在展示彩貼剪紙作品 (受訪者供圖)
□ 實習記者 劉凡銆
5月13日,歷經兩個月的剪貼,今年71歲的旬邑彩貼剪紙傳承人何愛葉完成了作品《咸陽牛拉鼓》。這件作品的題材選自咸陽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項目“牛拉鼓”,每逢喜慶佳節,沉重有力的鼓聲便會響徹咸陽城,寄托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十余年來,何愛葉一直以彩貼剪紙歌頌鄉土風俗,表現鄉村生活情趣。在她創作的成千上萬幅剪紙作品中,大部分都印著家鄉旬邑的模樣。
“彩貼剪紙的特點在于既淳樸又艷麗,追求構圖的飽滿和形象的完整。”何愛葉說,彩貼剪紙是由傳統單色剪紙發展、演變而來的剪紙藝術形式。創作一幅彩貼剪紙短則三天,長則半個月,要先將彩色的紙張剪成各式紋樣,再層層堆貼大大小小的紋樣,各種色彩的紋樣襯托交映,令人賞心悅目。
何愛葉在咸陽市旬邑縣的山溝長大,小時候,她在當地是有名的“剪紙神童”。五六歲時,她以樹葉作紙,剪出活靈活現的小動物,周圍的村民都知道山溝里住著一位何姓女孩,剪紙天賦過人,逢年過節就笑盈盈地來向她要窗花,家有喜事找她要大紅喜字。何愛葉至今都保留著童年時的剪紙作品,無事便翻來看看。
何愛葉的剪紙作品多含有人物與花草的紋樣,這些紋樣的靈感來源于多年的故土生活。她說:“自小生長在旬邑,與村里的鄉親朝夕相處,結下了深厚友誼。對家鄉的一草一木也有感情,所以我總想把家鄉的人和花草融入剪紙作品之中。”
何愛葉的剪紙技藝師承旬邑彩貼剪紙大師庫淑蘭,作為庫淑蘭膝下弟子、旬邑彩貼剪紙第二代傳承人,何愛葉將庫淑蘭的彩貼剪紙視為剪紙藝術的最高境界。“師傅的彩貼剪紙作品是在腳下這片黃土地上孕育而來的,展現了農村百姓的生活百態,充盈著濃郁的鄉土世俗風情,這是我一直以來追尋的藝術境地。”她說。
何愛葉回憶說,庫淑蘭在剪紙時,頭腦中沒有幾何造型的概念,全憑心中所想,只要拿起剪刀就投入“萬物與我同根”的境界,將家鄉的花枝飛鳥、日月星辰完美地組合其中。在與庫淑蘭學習彩貼剪紙技藝的時光里,她深深地被師傅剪紙作品中蘊含的濃厚鄉土風情所吸引。2004年庫淑蘭去世后,為了追尋師傅的足跡,她更加注重家鄉題材的剪紙創作,希望在彩貼剪紙中延續對故鄉的熱愛之情,以表對師傅的懷念。
2013年,何愛葉用了一年半的時間,走訪了旬邑縣所有名勝古跡,回來根據照片繪圖,整理和剪貼紋樣,創作了《美麗旬邑》系列彩貼剪紙作品,其中包括馬欄七孔橋、北宋泰塔、旬邑廣場石雕立柱等古跡與地標性建筑。
“讓更多人從我的剪紙中認識旬邑,了解旬邑的歷史文化,是我一直以來的愿望。”何愛葉說,2006年,央視三套《同一首歌》欄目走進旬邑。在央視的鏡頭下,她的單色剪紙作品《孔雀開屏》展現在全國人民面前,讓有“中國民間剪紙之鄉”美譽的旬邑受到了廣泛關注。2011年,她創作了八幅《紅色馬欄》剪紙長卷,記錄了馬欄紅色歲月,被收藏在旬邑縣馬欄革命紀念館,供游客觀賞。
何愛葉常說,作為旬邑彩貼剪紙傳承人,她有責任將家鄉的剪紙技藝傳承下去,為家鄉的發展建設盡心出力。為了進一步發揚家鄉的剪紙文化,培養旬邑剪紙繼承人,自2010年來,她每年協助縣婦聯、縣勞動服務中心、各鎮政府舉辦彩貼剪紙培訓班。從2015年起,她每周三義務為旬邑縣逸夫小學和職教中心學生上剪紙培訓課。2017年7月,她響應國家精準脫貧的號召,通過支持旬邑多個鎮成立婦女剪紙合作社,為農村婦女進行剪紙培訓,推進家鄉脫貧致富的步伐。
“我想做的事很簡單,就是通過一刀一剪刻畫家鄉的模樣。”何愛葉說,對家鄉至深至真的熱愛推動她走到了今天,無論她身在何處,家鄉永遠是她最惦念的地方、最溫馨的記憶。在那片黃土地上世世代代耕耘的人們,以及黃土地上的一道道溝壑,都將在她的剪紙中一一留存。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