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滿淑涵
構建高質量產業體系,優化園區營商環境,培育扶持市場主體,助推特色產業發展……從十億到百億再到千億,我省縣域經濟發展“升級跳”還有多少臺階要跨越?
5月31日,省政協圍繞“以產業園區為抓手 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召開月度協商座談會。在會前征集的交流材料中,部分基層政協闡述了對縣域一線探路實踐的冷思考。
論起陜西縣域經濟發展,頭頂“千億級”桂冠,神木“自帶光環”。“十四五”開局,全國縣域競爭正經歷新一輪洗牌,作為能源大市、經濟強市,神木將眼光瞄向“國際圈”,著力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
神木市政協認為,要充分發揮好全國經濟百強縣(市)優勢,進一步推動榆林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呼包鄂榆經濟圈”,加快拓展國際化聯系網絡,積極構建多渠道、多層次的國際貿易體系。
為此,神木市政協建議,要樹立“項目為王”“轉型為要”理念,緊盯中央政策導向和投入方向,緊扣高質量發展要求和現代化強市建設目標,依托資源、區位、產業等比較優勢,謀劃儲備一批具備戰略性、支撐性、差異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夠培植財源的重點項目。同時,改革科研、教育和人才管理體制,建立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統計指標體系,加快完善干部考核評價、激勵容錯制度,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穩定企業家的預期與信心。
依靠陜西蘋果“北擴”勢頭,近年來,山地蘋果產業在米脂縣“順勢而生”。目前,全縣山地蘋果種植面積23萬畝,蘋果年產量達10.5萬噸。
米脂縣政協調研發現,全縣果品生產產前、產中鏈條已基本形成,但產后儲存問題較為棘手。部分果庫只能滿足大戶使用,散戶依舊使用土窯洞等傳統方式儲藏,時間過長影響果品質量和口感,導致部分果農收益不佳。此外,由于龍頭企業偏少、資金不足,果品深加工尚處空白,產業附加值難以提升。
如何推動特色優勢產業夯實基礎、提質增效?米脂縣政協建議,應按照果園分布,合理布局大、中、小型冷藏庫,大力推進品牌建設,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發展思路,幫助果農樹立精品意識,實現從“貪數量”到“求質量”的飛躍。
2015年6月,三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立,這是經省政府批準設立,關中地區首個、咸陽市唯一的縣域省級高新區。經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科技創新等一系列工作強力推進,一份亮眼成績單躍然紙上:2020年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70.03億元,上繳稅金3.01億元,成為全縣示范帶動作用最強、產業技術最密集、經濟增長最快的產業新區。此外,入駐企業中世界500強2戶、上市公司9戶,為后續發展“加足馬力”。
“高光時刻”背后,更需正視發展的“痛難堵”點。三原縣政協在調研報告中指出,目前,高新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公共服務設施不到位,產業發展受阻。隨著恒大文旅康養城、萬達廣場等重大項目落地建設,新舊城之間城市建設、文化交流、商貿發展等不協同問題亟待解決。
三原縣政協建議,要圍繞中心城區和高新區建設,促進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產業培育設施提質增效。要以恒大、萬達等重大項目落地建設為契機,形成新舊城區相互依托、功能互補的發展格局。要做優城隍廟、周家大院、李靖故居等歷史民俗體驗游,做活于右任故居、宏道書院、渭北革命根據地等研學旅行體驗游,做精柏社古村落、天齊酒莊等特色鄉村休閑游,加快推進千億級文化旅游康養城建設。
根據《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20)》,韓城市再次躋身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百強縣,位列第97位。作為渭南市重點打造的工業“特長生”和重要經濟增長極,韓城市把工業園區當作經濟發展主陣地,但目前由于規劃布局不完善等因素,導致園區工業用地出現供需矛盾,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制約高質量發展。
韓城市政協建議,制定工業閑置用地認定標準、認定范圍和操作流程,收回長期閑置用地,對未達到法定收回條件的閑置、低效利用工業用地,建立土地收儲資金制度,采取有償收回、權益保留等多種途徑處置利用,引導用地單位退出土地;對新引、新建項目簽訂土地使用合同后遲遲不開工的,采取收取土地閑置費等手段給予懲戒。
“三大三小”是深處秦嶺中段南麓的寧陜縣的“基本樣貌”:版圖大縣、人口小縣;林業大縣、農業小縣;生態大縣、經濟小縣。
為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2019年,寧陜縣開始實施農業產業振興“十百千”工程,即壯大10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提升100個農業園區,培育1000戶產業示范戶。
寧陜縣政協在調研中發現,因項目前期準備不充分,園區建設不規范,經營方式不靈活,使得后續管理存在薄弱環節,園區效益整體不高,品牌沒有做大做強。為此,寧陜縣政協建議,加快推進“十百千”工程建設和管理機制創新,依托新型農業合作服務體系,建立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農業生態鏈,推動“果、菌、藥、畜”四大主導產業逐步向產業化經營、品牌化營銷、集約化發展邁進。
自2011年陜南移民搬遷實施以來,平利縣累計搬遷32607戶98055人,搬遷人口占全縣常住人口總數的55.2%,但就近就業增收路子不多、持續穩定增收難以為繼等問題,給實現“穩得住、能致富”目標增添了幾分壓力。
平利縣政協建議,應根據安置社區人口規模、區位特點和周邊土地條件抓好發展規劃,因地制宜布局產業園區,引導市場主體與搬遷群眾構建緊密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構建“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園區+農戶”等融合共贏模式,完善利益分配機制,讓搬遷群眾分享更多發展紅利。同時,加大“三變改革”實施力度,解決搬遷群眾遠離土地、生產不便、土地撂荒等問題,增加財產性收入。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