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滿淑涵
地震、洪澇、疫情、地陷、沙塵暴……多發的各類突發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牽動著社會各界的“神經”,也考驗著政府部門的應急管理處置能力。從組織人員撤離、調配車輛物資、部署交通運輸,到開展緊急救護、維護社會秩序、滿足群眾日常生活所需,需要面面俱到、層層落實。
隨著突發公共事件日益增多,其復雜性、關聯性和互動性加強,現有應急管理體系面臨一系列新挑戰,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我們還需要從哪些方面加力?應急管理學術研究成果如何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實踐效果?近日,記者專訪了西北大學應急管理學院院長雷曉康,解讀當前應急管理研究的新任務新挑戰。
2020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應急安全智慧學習工場(2020)”暨應急管理學院首批試點學校名單,全國19所高校入選,西北大學作為唯一綜合性“雙一流”大學位列其中。2020年6月10日,西北大學應急管理學院成立,旨在促進管理學、經濟學、法學、地質學、信息科學、生命科學、醫學、地理學等多學科在應急管理領域的交叉融合,培育新的科研和學科增長點,打造“一帶一路”國家安全和應急管理特色智庫。
學術研究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鮮明的問題導向,發現有價值的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雷曉康說,就應急管理而言,要面對和處置的突發公共事件種類繁多,特征屬性也不盡相同,其發生發展、演變過程、影響范圍、破壞程度、耦合漣漪后果等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在特定條件下,一起單純的突發事件可能誘發演化出一系列新的次生、衍生突發事件,形成災難鏈式效應。“因此,如何將原生突發事件與次生、衍生突發事件的演化體現出來,將不同類型的突發事件有效串聯分析,是構建應急管理體系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化解突發公共事件是應急管理的目標,應對機制順暢與否直接決定了應急響應工作成效。雷曉康指出,目前我國在應急管理機制建設上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仍存在諸多短板。“比如,頂層制度設計仍需優化,綜合協調機制有待完善,法律法規體系亟待加強,信息平臺的系統性、網絡化研究要提速升級,應急預案的情境-任務嵌入性研究需進一步夯實,應急管理模式的多元化研究還應進一步豐富。”
法律手段是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也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尚無應急管理法律體系主干綜合法。2007年實施的《突發事件應對法》是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專門法,2015年實施的《國家安全法》是國家安全法律法規體系的主干法。此外,《防震減災法》《防洪法》《傳染病防治法》《生物安全法》《戒嚴法》等也不是應急管理綜合法。
為此,雷曉康建議,一方面要抓緊修訂《突發事件應對法》,在此基礎上加快制定《緊急狀態法》和《應急管理法》,填補應對災難性突發公共事件的依據空白,對權力的來源和內容、行使權力的程序、公民監督權的履行等問題進行規范;另一方面,將部分領域比較成熟的應急預案上升到立法層面,以法治手段強化應急預案的權威性、系統性、聯動性、前瞻性和責任性。
“目前,我國現有的應急模式大多為‘應急處理多、應急管理少’,也就是研究關注事后修復多、事前保護少;聚焦應急救援指揮能力多,而對于全民防災、合力減災、共同救災的多元化主體協同機制研究不足。”雷曉康指出,防災減災的跨部門、跨區域、跨領域協同聯動,不是簡單的機構設置的“物理相加”,而應致力于催化應急職能間的“化學反應”,形成應急管理的科學長效機制。
公共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體現,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一頭連著千家萬戶,是最基本的民生。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日益突出。無論是應對處置各類自然災害,還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加快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迫在眉睫。
“未來,我國應急管理模式應研判國內外局勢,慎終如始做好應變;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統領,完善應急行政文化;對標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統籌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增強心理韌性,化解全社會心理安全風險;善用大數據技術,強化風險管控。”雷曉康用“勢”“道”“法”“術”“器”等源自道家學派的哲學概念給出自己的思考:知勢應變、道以明向、法以立本、術以立策、器以成事。
“十四五”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國家戰略主題,創造安全的高品質生活是根本目的,實現高效能治理是堅強保障。應急管理既要救眼前之急,更要解后顧之憂。雷曉康認為,在“十四五”乃至更長時間里,要在統籌發展和安全理念指導下,持續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切實為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精準密織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的公共安全網。
“要推動實現在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方面的‘產學研用’,既不斷增強相關科研的‘腦力’,又持續提高成果轉化應用的‘腳力’,多措并舉強化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的科技供給。”雷曉康建議,大力推動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應急管理實踐的融合創新,打造防災減災救災實戰型科研基地,搭建國內應急領域產教融合、科教融合的開放集成平臺,開展多主體、全要素、全過程、全鏈條研究,積極促成相關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