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24日消息(記者 王晶)今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進一步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
8月23日發布的《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21)》(以下簡稱藍皮書)指出,傳媒產業逐步形成以數字為基礎的傳媒新生態系統。
同時專家表示,短視頻行業在階段性爆發期后進入冷靜期,存量競爭加劇,需要更多新的競爭者再次涌入,以產生新的火花,保障行業不停地向前發展。
頭部平臺出現搶奪中老年用戶的趨勢
藍皮書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單位聯合發布。藍皮書稱,對于短視頻而言,“宅經濟”為媒介消費帶來了更充足的時間與流量,用戶規模直逼網民規模,行業競爭加劇。“由此,行業各方角色都面臨著以創新帶動存量加速運轉的局面。”《傳媒藍皮書》主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崔保國說。
從人群來看,近年來中老年人的互聯網滲透率不斷提升,且疫情加速了這一進程。QuestMobile發布的《2020銀發經濟洞察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5月,銀發人群成為移動活躍網民重要增量來源,且頭部平臺出現搶奪中老年用戶的趨勢。數據顯示,2020年3月抖音新安裝用戶中,46歲以上用戶占比達14.6%,快手40歲以上中老年用戶占比也提升至10.3%。
根據央視市場研究(CTR)以往調研,中老年在短視頻端主要熱衷于新聞熱點、健康養生及生活服務類內容。同時,“末那大叔”“我是田姥姥”等優質中老年創作者不斷從短視頻平臺中涌出,有些創作者的粉絲量已經達到頭部級別。對此,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周逵表示,說明短視頻的中老年市場已經打開。
疫情下“宅經濟”呈超常發展態勢
根據藍皮書課題組的統計,2020年中國傳媒產業總產值達25229.7億元,同比增長6.51%,雖然增長率較2019年下跌3.3個百分點,但依然高于GDP增長率。
具體來看,目前,傳媒細分領域呈現兩極化發展態勢。在崔保國看來,報刊、圖書、電影等傳統領域業務受疫情影響收入有所下降,但網絡視聽、網絡廣告、網絡游戲等互聯網業務在疫情背景下的“宅經濟”中卻呈超常發展態勢。比如,受疫情期間大眾“居家”行為影響,移動互聯網應用需求激增,直播、視頻等大流量應用場景,拉動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迅猛增長。2020年,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消費達1656億GB,較2019年大幅增長35.7%。
而從發展趨勢來看,藍皮書指出,依托于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大數據等技術而興起的新業態日益成熟,從中折射出傳媒生態體系向數字化與智能化持續轉型發展的必然趨勢。網絡視聽和社交新形態將加速傳媒市場結構變化,并逐步形成了以網絡和數字為基礎的傳媒新生態系統。
專家:個人信息保護法將深刻影響每一個數據個體
在短視頻行業進入存量競爭的階段,用戶的隱私保護與數據使用的合法性亟待關注,這是崔保國在藍皮書發布會上特別強調的一點。
他解釋,2020年,強有力的群防群控措施使中國較好地控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而以“二維碼”密織起來的大數據“防疫網”成為疫情防控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數據分析的規模經濟效應也會給不法者帶來可乘之機,數據泄露、不當數據收集等現象危及公眾信息安全。
不過,互聯網時代大環境下,繼數據安全法、網絡安全法出臺后,8月2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該法自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確:處理生物識別、醫療健康、金融賬戶、行蹤軌跡等敏感個人信息,應取得個人的單獨同意。對違法處理個人信息的應用程序,責令暫停或者終止提供服務。“接下來,個人信息保護法帶來的影響將超過我們的想象。”浙江大學社會治理研究院首席專家、研究員方興東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這次立法注定將深刻影響每一個數據個體。在切實監管下,數據應用將在個人信息保護、信息自由流動、社會公共利益、平臺經濟效益等各方面取得平衡,從而使數據實現價值最大化。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