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張寶勤
“陜西紅色旅游資源豐富,應把紅色旅游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讓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更具民生氣息,惠及更多革命老區人民。”省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咸陽市委會主委沙石的這一建議受到省文旅廳的重視和采納。
發揮紅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作用
陜西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中國革命的搖籃,陜北、關中、陜南地區分布著2000余處紅色遺址,這些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和歷史遺產,成為陜西紅色旅游發展的基石。
沙石在《我省紅色旅游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建議》的提案中表示,我省大部分紅色文化遺址分布在經濟落后的山區,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實施地,把紅色文化資源與旅游、鄉村振興相結合,既可促進革命老區發展,也能提高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的積極性,實現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可持續性。
“陜西的紅色旅游資源是全國最富集的,具有典型性、唯一性。”省文旅廳資源開發處二級調研員董亞美說,多年來,我省充分利用紅色旅游資源優勢,科學規劃、有效投入、加強管理、優化服務,重點景區和精品線路建設成效明顯,紅色旅游已成為我省革命傳統教育大眾化、常態化的新方式。
“充分發揮紅色旅游助力革命老區振興的作用,需要樹立紅色旅游的全域發展觀,這也是我們現在的重點工作思路。”董亞美表示,省文旅廳正依托全域旅游統一規劃,把紅色旅游與鄉村振興相結合,改善紅色旅游硬件條件和發展環境,推進紅色旅游轉型升級和持續健康發展;依托全域旅游,推進紅色旅游供給側改革,完善“食宿行游購娛”整體接待能力、服務水平;依托全域旅游,保護和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拓展推動革命老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空間,積極構建資源共享、市場共建、利益共贏的紅色旅游發展大格局。
“北熱南冷”整體發展不平衡
沙石認為,陜西紅色旅游主要以革命遺址本體展示、革命紀念館室內展覽等為主,除延安、照金等少數地區外,大多數紅色旅游景區文旅建設與遺址所在地的鄉村發展存在各自為政、缺乏融合等問題,沒有形成合力。
省文旅廳在提案復函中表示,我省紅色旅游的確存在管理體制不夠順暢、整合開發程度不夠的短板。實際上,在以往的發展過程中,有些大型景區如華山、太白山為解決牽扯面廣、管理難度較大的問題,探索出管委會制度,建立社會化管理模式,管委會行使對景區規劃的編制與實施、項目立項、土地開發及用地管理、項目建設、資源保護等綜合管理職能,同時,推動景區管理和當地居民相融互動,在保護當地居民利益的前提下,讓他們主動參與管理,切實發揮群眾的基礎作用。這種“大景區”綜合管理模式,為有效保護資源,提高管理效率提供了實踐經驗。
省商務廳國際經濟合作處四級調研員、省九三學社參政議政研究中心智庫專家王昱認為,陜西紅色旅游產業發展較晚,尚存在諸多問題:部分景點基礎設施滯后,形式較為單一,未能融入更多現代旅游業的發展思維;已開發紅色景點同質化嚴重,缺乏應有的文化特色;部分景區后期開發功能定位不明,宣教功能與觀光娛樂功能混同,缺乏莊重性;整體發展不平衡,缺乏系統布局,存在“北熱南冷”現象。
壯大產業增進老區人民福祉
如何推進紅色文化傳承發展,加快陜西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發展步伐?
沙石建議相關部門出臺有關紅色旅游建設與遺址所在地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政策。一是統一規劃、分頭實施。把紅色文化旅游的文化特色與遺址所在地的自然人文特色、農業產業特色相結合,形成“大景區”,對功能分布、建筑風格、設施標準、景觀特色、綠化風格進行統一規劃,由旅游部門和遺址所在地的鄉村政府按照土地權屬分頭實施。二是統一標準、統一管理。成立統一協調管理機構,管理和解決環境、衛生、設施、亂停車、亂收費等問題。三是資源共享、產業互補。在統一規劃“大景區”功能分區的前提下,由旅游部門提供優質的旅游資源,遺址所在地鄉村政府提供特色的地域產品。既可以各自打造自己的特色產業,也可以共同開發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文化旅游與鄉村振興相互支撐、共同發展的目標。
王昱認為,陜西紅色旅游產業需要不斷提升質量,深度發掘、充分利用現有紅色基因,實現紅色景點由傳統的宣教模式向更加多元的市場經營模式升級。引入“文化+”元素,以更多數字化手段展示紅色故事和革命文物,使參觀者產生更加強烈的情境感和民族自豪感。景區整體設計應以原始遺存為主體,結合地方性民俗文化元素,讓參觀者在充分了解紅色歷史故事的同時,對地方性的傳統文化有更為直觀的關注。
“提案中,沙石委員提出的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管理、資源共享的‘大景區’思路與‘全域旅游’概念具有異曲同工之妙。”董亞美表示,旅游是一個需要多業態、多種元素融合的產業。游客期待的是真實的、有“煙火氣”的、能夠與紅色遺址所在地百姓生活深度融合的景區。以游客需求為導向、以市場為導向、以問題為導向,從旅游品牌、形式、產品等方面予以呈現。省文旅廳將積極發揮紅色旅游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用,推動有關部門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加大投入,培育壯大紅色旅游產業,增進革命老區人民福祉。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