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明起源地,中華母親河。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千百年來,九曲黃河奔流不息,時而蜿蜒盤旋,時而呼嘯奔騰,給中華大地留下了波瀾壯闊的美景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10月13日,古都西安,丈八湖畔,一場以“扎實做好水土保持和水污染防治,助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沿黃九省(區)政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商研討第四次會議正在召開。借著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的契機,召開這場協商研討會議可謂正逢其時。
本次會議,沿黃九省(區)政協聚焦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結合各自省情實際,直擊問題,提出了許多富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達到了交流經驗、資政建言、凝聚共識、雙向發力的目的。
青海省政協:
確保“黃河水塔”穩固安瀾
青海省作為黃河源頭區和干流區,對黃河流域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具有決定性影響。近年來,青海省政協將聚焦黃河流域水土流失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作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主要行動和重要著力點,全力助推黃河青海段水質量穩中向好。
如何確保“黃河水塔”穩固安瀾?青海省政協副主席張文魁表示,希望國家持續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進一步增加轉移支付的資金量,保障源頭地區更好地開展保護工作;建立由國家部委牽頭,縱貫沿黃九省(區)的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統籌推進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保護和水資源管理的系統治理體系,開展黃河源區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技術研究和推廣,為推進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和技術支撐。
甘肅省政協:
構筑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
甘肅省政協副主席尚勛武建議,要樹立新時代“大水保”理念,深入開展黃河流域水沙關系研究,加快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重大項目落地實施,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加大對黃河上游的支持和補償力度,協同聯動、合力推進,努力構筑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
山西省政協:
全方位推進黃河流域
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千百年來,九曲黃河奔騰向前,在山西境內一瀉千里、呼嘯奔騰而過。山西省政協副主席張瑞鵬建議,要加快推進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條例立法工作,探索建立黃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標準核算體系,在完善目標考核體系、改進補償資金分配辦法、規范補償資金使用等方面實現多方聯動協同。建立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平臺和省際間聯合監測、信息共享機制,推動上下游、左右岸在規劃和項目環評等方面實現工作聯動。
河南省政協:
加強灘區綜合治理提升
河南地跨黃河中下游,近年來,河南省政協圍繞加強灘區綜合治理提升做文章,強力助推冠夢堤等黃河歷史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加大灘區居民遷建支持力度,加快推進灘區綜合治理,維持河道穩定,確保黃河長久安瀾。
結合黃河河南段灘區實際情況,河南省政協副主席朱煥然建議,國家應對貫孟堤擴建工程盡快立項,加快推進灘區綜合提升治理,加大灘區居民遷建資金支持力度,將黃河河南段現有工程管護范圍、規劃工程占壓范圍、兩岸控導工程連線之間范圍,調出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范圍,為相關工程實施創造條件,確保河南黃河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灘區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山東省政協:
堅持“一盤棋”調控思想
山東省政協副主席劉均剛表示,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和水污染防治是一個系統工程,應堅持系統保護和治理、區域分類指導和“一盤棋”調控的思想,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陜西省政協:
筑牢黃河陜西段生態安全屏障
助力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黃河在陜西境內全長719公里,涵蓋82個縣(市、區),是陜西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區域。多年來,陜西大力實施水土流失治理、污染防治、荒漠化治理等生態工程,累計退耕還林還草4039萬畝,治理沙化土地1570萬畝,年均入黃泥沙量由8.3億噸減少到0.81億噸,綠色版圖向北延伸400多公里。
為筑牢黃河陜西段生態安全屏障,近年來,陜西省政協每年都會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確定一個議題,召開月度協商座談會,組織省市縣三級政協開展民主監督調研,推動黃河流域陜西段高質量發展,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了政協力量。
黃河陜西段是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區域,也是水污染防治最為艱巨的區域。陜西省政協副主席李冬玉建議,要加大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提升流域污染治理水平,提高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設立黃河流域總河長,采取上下游同步聯動、左右岸同標共治,科學公平制定考核標準,實現高水平保護和發展。
內蒙古自治區政協:
推動生態補償機制全覆蓋、系統化
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其其格建議,國家要加強頂層設計,建立流域內省際溝通協調機制,推動黃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全覆蓋、系統化;盡快出臺《生態補償法》,明確生態補償主客體間的權利和義務;將水土保持和水污染防治宣傳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深入開展城鎮節水行動,提高社會公眾保護水土資源的技能和積極性。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
使生態改善和經濟發展相得益彰
寧夏是唯一全境屬黃河流域的省(區),與兄弟省(區)相比,“先行區”建設就是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洪洋介紹說,寧夏的生態環境依然脆弱,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不高,河湖濕地萎縮,涵養水量不足,水土流失依然嚴重,水污染防治任務艱巨。
洪洋建議,加快論證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和黃河黑山峽水利樞紐工程進度,中央應加大對上游生態保護的項目、資金、科研和政策支持,將寧夏再生水和人工濕地尾水利用、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危廢集中處置、冬季清潔取暖等項目納入中央資金支持范圍;修訂水土保持補償費收繳使用辦法,將大中型淤地壩管理納入小型水庫的管理范疇,允許經果林作為生態林,使生態改善和經濟發展相得益彰,以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
四川省政協:
進一步完善跨流域跨區域
聯防聯控合作機制
四川省政協副主席杜和平建議,要在國家層面開展統籌研究,增加黃河上游水土流失專項治理資金,進一步完善跨流域跨區域聯防聯控合作機制;設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發展基金,加快建立健全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對黃河上游流域生態補償轉移支付力度,擴大生態補償范圍。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一項重大的、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一地一域之事,更不是一日之功。與會者表示,沿黃九省(區)政協要認真落實《規劃綱要》,立足各自特點,發揮自身優勢,緊扣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等了解實情、剖析問題,提出更多高質量的意見建議;充分發揮協商研討會優勢,加強上下游、左右岸的聯合治理,開展區域合作,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各界導報記者 李榮/文 杜靜波/圖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