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滿淑涵)11月1日,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發布數據分析報告顯示,2021年上半年,陜西脫貧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28元,同比增長16.1%,增速較去年同期提升10.9個百分點。總體而言,陜西脫貧縣農村產業發展態勢良好,但仍存在產業規模“小散短”、物流配送成本高、產業發展滯后等問題。
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近期對旬邑縣、合陽縣、宜川縣、略陽縣、清澗縣和安康市漢濱區等6個脫貧縣(區)、18個村級產業和50名農民開展走訪調研,涉及果業、養殖業、特色農業等多個產業。
報告指出,目前,陜西脫貧縣農村產業發展大多仍處于初級階段,產業規模小、布局散、鏈條短,經營方式較為粗放、組織化程度弱、產銷尚未形成統一布局。農產品轉化為商品能力不足,品牌效益低,市場競爭力不強。農產品加工、運輸、倉儲等配套產業發展滯后,與餐飲、休閑、旅游等新業態融合度低。各合作社之間缺少再合作,各自為政現象明顯、規模效益發揮不足,沒有形成“抱團”搶市場的合力。此外,市場價格波動大、農業保險意識低、擴大規模缺資金等“后顧之憂”,極大影響了脫貧縣農民投身農村產業發展的積極性。
報告建議,要在農產品加工、農村電商、冷鏈倉儲物流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土地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訂單存貨抵押等融資服務。要積極搭建市場信息平臺,引導小農戶對接大市場,加快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推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實現產業融合循環發展。選派專家長期駐扎產業園,通過“手把手”“傳幫帶”方式,解決生產實際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豐富農民在生產技術、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知識和經驗。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