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制于博物館館舍和設施建設的體量、規模、數量,有相當數量的文物還存放在文管所的庫房里,無緣與廣大觀眾見面。文博單位承擔新時代要求所應具備的轉化和發展能力,還有待全面提升和激發。”12月7日,省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后陜西博物館要在專、精、特上下功夫,克服低水平、同質化、“千館一面”現象。
結合國家文物局《“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陜西省“十四五”文物事業發展規劃》等文件,省文物局對陜西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提出新要求。
“十四五”期間,我省將加快西安碑林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兩館一院”改擴建工程;支持西安市博物館城建設、延安市革命博物館城創建;支持延安市、榆林市、商洛市、漢中市、石峁遺址、麟游縣、洋縣等市、縣級博物館建設;實施法門寺博物館、乾陵博物館、耀州窯博物館、申新紗廠工業遺址博物館等中小博物館提升工程;加強對行業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的規范與扶持,不斷優化博物館體系布局。實施類博物館培育計劃,將中小學校園博物館、社區博物館等尚未達到登記備案條件的博物館作為重點培育對象,促進博物館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建立市級可移動文物資源數據中心,持續推進全省珍貴可移動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推行“一張網”平臺搭建,逐步實現全省文博單位基礎信息資源、數字資源等系統化、動態化管理。分區分片做好館藏文物鑒定定級、博物館專業人員培訓、博物館定級評估、免費開放績效考核等工作,不斷提升博物館科學化管理水平。
以“一所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為基準,策劃出集陳列展覽、教育活動、學術研究、文創創意于一體的分眾式精品展覽;統籌做好老年人、殘疾人、青少年等特殊群體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豐富博物館教育資源庫和課程體系,健全館校合作長效機制,在全省先行建立20余個館校合作點,推進博物館資源與中小學教育的深度融合,助力“雙減”。
實施“博物館+”戰略,促進博物館與教育、科技、旅游、商業、傳媒、設計等跨界融合,使博物館成為賦能經濟發展、助推產業升級的新動能。加大文博單位與境外相關機構在文物展覽、遺產規劃、科技保護、人才培養等的合作力度,增強陜西在中華文化國際傳播中的作用,全方位展示陜西新形象。(記者 龐樂)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