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聞網訊 連綿起伏的山坡上,一壟壟、一行行的紅梅競相開放,好像一片紅色的“云海”。紅色花海、藍天白云映襯著巍峨秦嶺,讓人心曠神怡。連日來,周至縣竹峪鎮張龍村車水馬龍,人流不息,小小的山村儼然成了網紅打卡地,吸引了眾多游客和攝影愛好者前來觀賞。
周至縣張龍村全村2600多畝土地幾乎全在半山坡上,過去種糧食要靠天吃飯,大伙就栽植了杏子、李子等經濟作物,還是沒有什么效益。直到2017年,縣上實施了蘇陜協作脫貧攻堅項目,把竹峪、翠峰兩個鎮相鄰的7個村,按照地域相同、產業相連、做強做大的原則,把往年幾乎沒有收入的3850畝土地集中流轉,栽植了980畝從南方引進的紅梅,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紅梅基地。
“紅梅作為觀賞性苗木,不僅能作為苗木出售,又能作為旅游觀光點帶動鄉村游。”竹峪鎮黨委書記李想說:“現在的梅花樹長勢很好,而且每年從正月開始,花期有50多天,每天來的游客成千上萬。我們還同步打造櫻花谷、紅楓岸、桂花坡、玉蘭園等花卉區塊,做到四季有花,以苗木產業助推旅游發展,以旅游開發帶動苗木產業,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
竹峪因為盛產竹子而得名,“外來戶”紅梅火了,“老住戶”竹子也不能閑著。紅梅基地下邊的山谷里,水庫旁,溪水邊,碗口粗的翠竹遮天蔽日,如同綠色的海洋。游客們漫步其中,感受竹子散發出的清清幽香,放松自己,回歸自然。在鎮村干部的引導下,村里的老年人用竹子、梅花制作成工藝品,一個個散發著竹子清香的水筒、果籃、水杯也走向市場。
紛至沓來的游人也帶火了這里的農家樂,張龍村村民張凱在家里開辦的農家樂,自從發展紅梅基地以后,每到周末一天能接待200人左右,比自己過去在外面打工都掙得多。
張龍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乃虎一邊幫著維持車輛秩序,一邊高興地說:“每年土地流轉金,再加上分紅,就是咱的旅游收入。從上個禮拜至今咱們這個觀光園開放以后,每天集體經濟的收入大概就是一萬五到兩萬塊錢左右。”
文/圖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濤 通訊員 辛凡 舒潔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