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創原不僅為我們匹配到了大量上下游資源,還在人才和技術儲備上給公司提供了極大的幫助。”3月15日,在西咸新區灃東新城協同創新港,西安某科技公司總經理陸曉峰感慨地說。疫情防控期間,盡管受到了一定影響,但陸曉峰和同事們依舊全身心投入工作,確保公司正常運轉。
陸曉峰曾先后供職于中興和華為,退休以后創辦公司,致力于研發傳感器芯片及控制器。趕上秦創原的“東風”,投入運營一年多,該公司已累計申請23項知識產權,并和中航電測等機構和企業開展合作。他說:“有秦創原的支持,我們樹立了更大目標——力爭2027年進軍科創板。”
作為陜西省創新驅動共同體在孵企業,該公司的迅速成長正是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催生的眾多科創企業的縮影。
陜西省創新驅動共同體(以下簡稱“創共體”)是由省科學技術協會和西咸新區灃東新城聯合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30余所省內外高校共同發起成立的新型科技社團聯盟,也是溝通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和科創企業,統籌各類科創資源,推動科研、應用、市場協調發展的公益性創新創業平臺。
針對陜西科技成果轉化中存在的痛點堵點問題,創共體通過精準“滴灌”服務,成為科創產業高效運轉的“加速器”。
“我們把初創企業分為‘苗圃期’‘孵化期’‘加速期’,根據不同階段企業的需求提供有針對性、定制化的服務,讓科學家專注于科研,我們匹配政策、落實資金,幫他們做創業規劃,為企業長遠發展鋪路。”省科技廳副廳長、陜西省創新驅動共同體創始人韓開興說。
據介紹,為了有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創共體在多個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創共體提出了科技成果轉化早期風險承擔的培育模式。“初創企業風險大、‘死亡率’高,社會資本對種子期項目投資積極性不高。”韓開興說,針對這個問題,創共體通過設立早期支持資金,有效解決了科技工作者個人不敢投,商業性基金不愿投的困境,吸引并鼓勵科技工作者勇敢邁出成果轉化第一步。不僅如此,創共體構建了“理事會+(專委會+孵化器+基金)”的組織架構,形成了“以科技工作者為主體、創新為基、轉化為要、市場驅動、資本拉動”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構建起了從研發到孵化,再到產業化的創新系統,成立了23個專業技術委員會,為科技成果“號脈”把關,讓項目轉化少走彎路。
韓開興告訴記者,對于陜西省23條重點產業鏈的薄弱環節,創共體著眼于強鏈、補鏈、延鏈科創項目,孵化、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對于前沿科研領域,創共體有目的地組織一批原創科研核心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
精準“滴灌”換來“碩果”盈枝。截至目前,創共體累計落地轉化的114個項目,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9個項目已進入產業化階段。
3月15日下午,省科技廳、灃東新城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以及創共體相關負責人走進協同創新港,共同商討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新舉措。“下一步,我們將培育一批特色產業集群,用3至5年的時間,培育一批高科技上市公司,助力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助力高質量發展。”韓開興說。(記者 劉印)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