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公司前幾年的發展是一步上一個臺階的話,那我們現在算是坐上了電梯。”3月21日,在西咸新區灃東新城科統區協同創新港,陜西宛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宛鳴科技”)總經理張屾說。
2021年,宛鳴科技項目簽約額從500萬元“暴漲”至3000萬元,公司從初創期迅速邁入全面提升期。
去年3月,省委、省政府啟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為科技成果轉化加速加力。乘著秦創原的東風,宛鳴科技借勢“起飛”,在順利通過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之后,全力向“專精特新”企業沖刺。
不只是宛鳴科技。眼下,“擠在”協同創新港的132家科技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正加速“出墻”。2021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達11189家,同比增長38.67%。
科技土壤肥沃、資金水源豐沛、政策陽光充足,在秦創原科創生態“雨林”的滋養下,陜西科創企業發展生機勃勃,形成小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的新局面。
科技經紀人:
幫企業走好“入市”第一步
“缺人、缺錢、缺項目,未來有希望,眼前很迷茫。”說起公司起步時的情形,35歲的張屾滿是感慨。
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畢業后,十年間,張屾寫過代碼、干過營銷,在灃東新城,他停下了“折騰”的腳步。2018年,在“灃東杯”陜西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大賽上,他參賽的項目獲得金獎,當老板的愿望在他心頭升騰。
2019年6月,宛鳴科技在協同創新港起步。那時,公司只有3個人,持有一款名為“凌霄”的人工智能辨識分析系統。
“系統能準確分析出生產場景中的安全隱患并實時報警,但是產品在市場上反應如何,我們并不清楚。”當初,張屾心里非常迷茫。
和張屾同樣迷茫的,還有同樣獲得“灃東杯”金獎的長安大學安全工程系教授翟越。“團隊在核心算法和硬件方面有幾十項成熟的科研成果,但是我們對成果如何轉化,公司怎么發展心中沒譜。”翟越說。
產品即使好,找到下家也非易事。在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舉辦的一系列路演活動中,張屾與翟越教授團隊交流日益頻繁,也碰撞出新的火花。
翟越教授團隊擅長硬件和核心算法,宛鳴科技在信息化平臺開發方面經驗豐富,雙方一拍即合。2021年6月,他們的“結晶”——西安君亦安全科技有限公司落地秦創原。
“技術帝”下海,首先怕“兩眼一抹黑”。
“好在有科技經紀人的及時跟進。他們既懂技術又懂市場,讓我們少走了許多彎路。”張屾說。
結合市場調研,并多次與科技經紀人開展“頭腦風暴”后,張屾決定將“凌霄”分析系統升級為危化品安全效能管控平臺,目標瞄準我省優勢產業——能源化工產業。
一子落定,滿盤皆活。
現在,宛鳴科技與哈爾濱工業大學、長安大學等高校繼續深入合作,取得6個專利,形成20多個行業案例,獲得30多項企業資質及10多項省級及國家級獎項,產品市場前景廣闊。
政策“大禮包”:
提速成果轉化
春種基金堪稱科技成果轉化的第一瓢水。但對于宛鳴科技來說,春種基金所帶來的賦能效應,卻遠遠超過其金融屬性。
2021年7月初,50萬元春種基金如期注入公司賬戶。“拿到春種基金后,好幾家國內知名創投機構主動與我們聯系跟投,目前正進一步接洽。”宛鳴科技運營總監陳妍說,“有秦創原的支持,我們更容易得到市場認可。”
一年來,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與陜國投、長安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共設立總規模46億元的基金,為30家企業投放貸款1.5億元,形成涵蓋種子期到成長期的企業全鏈條全周期投資體系。
除了資金,還有優惠政策。
作為秦創原創新驅動總窗口,西咸新區梳理省級70條政策措施并制定相應配套細則,發布了優化營商環境18條、支持秦創原總窗口建設15條等一系列政策,為科創企業提供空間載體、人才引進、資金支持等全方位支持。
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政策服務持續優化,云集“產學研用金”的科創生態“雨林”日益形成。
今年3月,西咸新區出臺秦創原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對開展基礎學科研究、科研成果轉化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對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突出貢獻的“五上企業”和科技型企業,最高獎勵100萬元。
“秦創原不僅幫我們推進法人治理規范、市場分析等工作,還協調公司部分產品走進秦創原資本超市,直接對接省內外上下游企業資源和金融資源。”張屾說。
最近,宛鳴科技正在全力對接陜西股權交易中心科技創新專板,爭取加入成長板。
“去年11月,同位于灃東新城的陜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作為首批上市公司登陸北交所,成為我們的成長樣板。”張屾說,加入科技創新專板成長板,期待通過開展股權眾籌和路演發行,爭取更多的合作伙伴和更好的發展機會。
常態化路演:
為對接資本市場“裝臺”
陜煤曹家灘煤礦安全管控一期項目、延長石油二級公司安全標準化項目、大慶油田儀器儀表監控采集系統……大項目、大訂單正源源不斷向宛鳴科技飛來。
“有了更高層次的合作平臺,我們也更有底氣與國企、央企、金融機構等進行對接。”張屾說,企業入駐秦創原后,創促中心團隊也為公司提供了一系列服務。
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需要整合政策、金融、財稅等多方面資源。對于科創公司來說,打通技術和市場協同創新等方面的堵點,相當于打通了企業發展的生命線。
為孵化一批含綠量多、含新量足、含金量高的項目,一年來,陜西著力打造常態化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路演品牌。按照秦創驛站、每周發布、月度專場3個層級舉辦各類路演活動,對從中脫穎而出的項目提供全過程、全周期、全方位服務。
“路演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也為我們提供了與資本和市場精準對接的平臺。”張屾說,目前很多有意與宛鳴合作的投資機構和企業,都是在秦創原資本超市參加路演過程中結識的。
截至2021年底,秦創原共舉辦各類路演活動130余場,推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3000余項,125個項目和團隊完成融資,規模超13億元。
去年8月,秦創原綜合服務中心在西咸新區成立。5大類18個服務窗口匯聚一堂,為各類創新創業主體提供標準化、專業化、一站式的全流程服務。這也成了宛鳴科技短期內迅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催化劑”。
“我們持續整合‘政產學研金服用’各類科創要素,幫助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壯大。另外,我們還將在政策兌現、金融支撐、創新服務等創新生態鏈上下功夫,強化載體空間建設,制定更精準的扶持政策。”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負責人說。
更讓宛鳴科技興奮的是,西咸新區出臺了推動企業上市掛牌的“龍門計劃”:為上市后備企業提供遴選挖掘、孵化培育、融資對接、跟蹤服務等“一攬子”定向服務,打造“科技創新生態”。
不只是西咸新區。
一年來,秦創原聯合漢中、安康等地分別設立創新促進中心,打通省市區三級政策兌現渠道,為45家企業兌現獎補3556萬元;
探索“先確權、后轉化”模式,認定西安交通大學、西安光機所等20家高校院所為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經驗推廣試點單位,建設諾獎工作室3個、院士工作站90家、博士后創新基地47個。
政策加力,發展加速。秦創原上,無數個宛鳴科技正在疾步奔跑。(記者 陳艷 劉印 李宛嶸)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