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唐冰
作為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模式,近年來,社區網格化管理的廣泛應用讓越來越多居民享受到了高效便捷的民生服務,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網格化管理體系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成為阻擊疫情、穩定社會的基石。
社區一張網,服務全覆蓋。在社區網格化管理中,公共衛生只是其中一個部分;但在疾病防控中,社區卻是最基礎環節,是第一道防線。“只有平時注重多措并舉提升社區網格化管理水平,做好更精細布局,才能及時有效應對各類突發情況,進一步提升社會治理效能。”4月26日至29日,省政協“推進疾病防控體系與社區網格化管理相融合”調研組在延安市寶塔區、黃陵縣調研后認為,要進一步優化網格任務、加強隊伍建設、提升響應能力,夯實基礎織就社區管理一張網。
排查住戶信息、開展防疫宣傳、維持核酸檢測秩序、保障生活供應、關注特殊群體……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社區網格員在繼續承擔常態化管理工作的基礎上,增加了一系列疫情防控相關工作。如果不快速充實網格員隊伍,仍按照已有網格范圍來開展工作,勢必導致網格員群體工作壓力倍增。
以延安市寶塔區南市街道南橋社區為例,平時社區共劃分網格11個,每個網格內人員總數在600人左右。“疫情期間,社區新增22名下沉干部,我們也將網格及時細化調整為28個,平均每個網格200多人,便于管理的同時,也提升了工作效率。”社區黨總支書記張茹艷坦言,如果僅以社區13名工作人員的力量,在面對突發狀況時很難及時有效應對。
在黃陵縣橋山街道也存在同樣的問題。街道黨工委書記王曉軍介紹說,過去一個網格員負責400戶居民,疫情以來,街道結合工作實際將網織得更密,每個網格服務居民100戶左右,底數掌握更加清楚。如有突發情況,可以實現半小時內追溯到人。
“除了下沉干部,疫情期間還有社會組織、社會志愿者等不斷被吸納進網格化服務隊伍,在緩解疫情防控人員緊缺的同時,增強了疫情防控力量,但他們多是‘臨危受命’屬性,并非長久之計。”調研組了解到,由于薪資待遇較低、晉升渠道不暢,加之基層工作內容繁瑣復雜,管理服務難度大,社區工作人員隊伍較為薄弱的現象普遍存在。
省政協委員、省科技資源統籌中心總工程師陳銳建議,應多頭發力吸引更多人才參與到社區治理中,平常注意培養社區活動積極分子,吸納人品正、有組織能力的人員組成志愿者隊伍,在應急需要時作為社區人手的后備補充力量。同時,進一步打通大學生社工成長空間和路徑,結合實際建立激勵機制,提高大家工作積極性。
除了充實網格員隊伍力量,應急響應能力的培養也很重要。在之前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各地社區管控措施差異明顯、應急預案考慮不周等現象也暴露出一些防疫工作的短板。調研組建議,應從排查摸底、巡防管控、后勤保障、指揮協調、信息報送等方面著手加大培訓力度,明確工作流程、管控對象、處置辦法,提升社區整體應急響應能力。
疫情防控期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重構了防控形態,對社區治理幫助顯著,而信息聚合、數據共享等手段也將更有利于綜合治理工作。
在延安市寶塔區城市指揮中心,各社區的精準化、數據化統計管理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信息資源的高度集中為形成抗疫及基層治理合力提供了重要支撐。
省保健學會社區健康促進專委會副秘書長楊江海建議,應通過建設全面多級的數字化綜合信息系統,打通部門間壁壘,確立統一標準、制定傳遞規范、核定技術標準,保障實現同一數據的一次性上報,有效支撐省、市、縣、鄉四級數據聯通,避免重復錄入,構筑起人防、物防、技防、智防相結合的社區防線。要更多考慮服務基層社會治理,建設適用于社區日常工作及應急管理工作各環節的應用系統,比如增加慢病管理內容等基礎數據,提高信息管理全覆蓋效率,提升社區的事前預警能力。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