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殷博華 記者 李榮
糧安天下,種為糧先。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核心所在,也是“藏糧于技”的重中之重。
如何加快推進陜西種業產業發展?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種業振興工作,以創新鏈建設為抓手,進一步集聚整合各類資源要素,堅決打好種業翻身仗,推動我省種業高質量發展。
聚焦“推進種業產業發展”議題,5月31日,省政協召開月度協商座談會,與會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種業產業代表與相關部門負責人面對面交流,共商推進種業產業發展大計。
“我省農作物育種長期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創造了數十項全國第一或世界領先的成績,陜西歷史上3個農業領域國家科技成果一等獎中有2個為小麥品種……蘋果、獼猴桃等果樹育種及栽培技術全國領先,支撐了我省成為全國蘋果、獼猴桃產業第一大省。”會上,省政協常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呼燕細數我省種業創造出的一系列重大成果。
結合前期調研情況,呼燕指出,我省種業產業發展存在組織管理體系亟待健全,投入保障水平有待提升,核心技術創新突破不足,企業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不足等問題。
為此,她建議,要加強頂層設計,健全組織管理體系;組織協同攻關,推進創新科技體系;發揮企業主體優勢,建立市場化育種體系;健全政策保障機制,科學調配優勢資源。
“近年來,種業產業在品種選育上,‘產學研’、‘育繁推’銜接不緊,育種技術仍停留在傳統方法上,生物育種技術方面明顯滯后,種子企業散小弱,缺乏大的龍頭企業引領。”省政協委員、漢中市政協一級巡視員、九三學社省委會常委朱智勤認為,在種業基礎建設上,制種基地規模小,試驗示范基地不穩定;在種子管理上,多地已將原種子管理站撤并,這些問題制約了我省種業發展。
他建議,應扶持科研育種,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種業科研體制改革,推動科研基地基礎性研究與商業化育種相分離,建立科研分工合理、產學研結合、資源集中、運行高效的育種新機制。加強基地建設,提升供種保障能力,實施新一輪種子工程,建設一批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機械化的種子生產基地。培育龍頭企業,提升市場競爭能力,培育育種能力較強、生產加工技術先進、市場營銷網絡健全、技術服務到位、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龍頭企業。
通過調研,省政協常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民盟省委會常委程建國發現,目前,我省省級農科院的缺少,造成了創新主體、平臺、人才及育種材料等創新要素的大量流失。
他建議,成立獨立運行的省農科院籌建小組,同時盡快組織全省各方面育種力量,圍繞我省優勢產業、優勢資源和國家任務編制規劃,聯合攻關,實現突破。
會上,省委科技工委委員、省科學技術廳二級巡視員郭杰積極回應委員建議,表示將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牽頭建設種業陜西實驗室,主要圍繞小麥、玉米等作物進行優異種植和基因資源挖掘,助力我省占領生物育種科技創新制高點。
“楊凌示范區作為我國旱區種業硅谷、秦創原農業板塊總平臺,擁有雄厚的農科教資源。”陜西糧農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利民認為,我省種業振興應以楊凌為核心動力源,培育壯大種業龍頭企業,推動全省種業產業發展。
他建議,以楊凌示范區內的農業科研院所和省屬種業龍頭企業為主體,建立生物育種技術研發及應用推廣體系,打造國家級科研共享技術平臺,打通高通量商業化育種關鍵環節,實現我省生物育種技術應用跨越發展。支持省屬種業龍頭企業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切入點,提升我省大田作物種子生產加工水平和倉儲能力,啟動雜糧和經濟林果作物種子新品種試驗示范推廣,逐步實現農作物及經濟林果作物種子全品類發展。組建大型“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集團,發揮省屬國有種業企業在種業振興行動中的主導作用,提升企業創新發展能級。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