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白小芳 記者 賀鵬飛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旅融合發展是一場“詩”與“遠方”的雙向奔赴。10月29日,延安市政協圍繞“延安市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議題召開月度協商座談會。市政協副主席徐長玉主持并講話。
近年來,延安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文旅產業作為首位產業來抓,走出了一條“文旅互促、文旅互融”的旅游興市之路。今年以來,延安市以“聚力優環境、創建全域美,助力全域旅游品質提升”為總抓手開展專項行動,持續增強旅游品質、豐富旅游品類、提升旅游美譽度。據統計,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4198.77萬人次,綜合收入330.7億元,較2015年分別增長139.87%、243.76%,全市文旅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作為革命老區的延安,擁有殷實的紅色資源“家底”。為守護好這些紅色“傳家寶”,委員們結合前期調研情況踴躍建言獻策。
市政協委員王延雄認為,目前延安市文旅產業發展的短板包括:資源整合不充分,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旅游資源開發單一,難以實現資源的最大價值;產品創新不足,同質化嚴重,游客體驗不佳;現有人才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導致服務質量和創新能力不足。
王延雄建議,加強資源整合,建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新機制,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最大價值發揮;加大對文化旅游產品創新的投入,提高產品的差異化和競爭力;鼓勵高校和培訓機構加強文旅產業相關專業建設和課程開發,提高教學質量和實用性。同時,加大對文旅人才培養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通過培訓、引進等方式優化文旅人才結構,鼓勵企業加大對高端人才的引進力度,提高整個行業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文化要素支撐不強,旅游產業結構略顯單一,紅色教育培訓一家獨大,旅游產業發展仍處于滿足游客‘吃住行’需求的較低階段,游客人均消費較低,夜間消費不足不旺,存在‘游客花不出錢’的現象,拉動消費不足的瓶頸在短期內難以突破,旅游發展尚未形成‘一盤棋’。”市政協常委馬雨平建議,強化政策資金支持,全面釋放文旅產業集群效益;出臺文旅全產業鏈支持政策,利用產業鏈資金撬動和引導更多政府項目與社會資本進入文旅領域,豐富文旅產品供給;強化項目支撐,全面提升硬件承載力。
馬雨平表示,承載力決定了文旅產業發展的“下限”,通過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策劃和包裝一批文旅項目,加快推進在建項目建設,全力塑造延安文旅新優勢。要加強與各縣(市、區)的聯動、與周邊地市的溝通聯動,加強對外聯絡,主動尋找客源,在各大中城市設立聯絡窗口,開通延安文化旅游和紅色教育培訓線路。
“文旅融合度不高,有廣度缺深度,全市文旅產業與地域文化結合不夠緊密,對紅色革命文化、黃土風情文化、綠色生態文化等獨特資源挖掘展示不夠深入。文旅宣傳推介不足,有內力缺張力,在創新理念思路、方法手段、平臺載體方面的力度不夠,形式較為單一,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不深,對微信、微博、頭條、抖音、小紅書等視頻平臺利用不夠。”市政協委員賈博豪建議,鼓勵各縣(市、區)結合自身產業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旅游+”工程,推動文化產業、旅游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提質升級;全面打造文旅宣傳新高地,建立“一體化”宣傳格局,持續擴大主流文化品牌影響力;加強與國際友城、中亞五國開展文化交流、旅游合作;創新宣傳理念和推介方式,借助和運用國內外大型宣介推廣平臺,凝聚“全參與”宣傳合力,提倡“人人都是宣傳員”的理念。要將現有產業和旅游相結合,推動“旅游+”向“+旅游”轉變,吸引群眾廣泛參與,推動共建共享。
在聽取委員發言后,徐長玉指出,要持續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挖掘利用延安紅色文化,豐富文旅資源,積極探索文旅新模式、新場景、新業態。要發揚釘釘子精神,持續關注推動,形成全市上下共同支持、參與文旅融合發展的濃厚氛圍。要發揮“專”的優勢,界別委員特別是有資歷的專家學者要發揮智力優勢,發表真知灼見、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提出提案,為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有益參考,為推動延安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