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老師都是來自不同領域的‘大咖’,比如《儲能技術發展與應用》這門課,共有4位不同領域的老師授課,涉及許多學科交叉的知識。”西安交通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武成偉同學說,除了在校學習,同學們還有機會接受高級工程師的指導,了解企業一線的實際情況。
這是西安交大產學研深度融合,探索人才培養改革“深水區”的新舉措。一流大學應以培養杰出人才為己任,西遷以來,西安交大培養了40余位兩院院士,為國家輸送了近30萬各類人才,不少人成為行業翹楚。近年來,學校以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建設為引擎,率先打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圍墻”,積極探索“兩鏈”深度融合新路徑,打造新型融合“生態圈”,極大提升了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激發科技創新“原動力”
近期,西安交大基礎研究領域喜報頻傳:4月13日,2篇基礎研究的成果論文發表在《自然》上;4月22日,1篇基礎研究的成果論文發表在《科學》上。
基礎研究雖然投入高、回報慢且難以量化,卻決定了一個國家科學與技術原始創新的能力。“我們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要勇于亮劍、敢于攻堅,開冷門領域、辟冷清方向,在學科交叉融合、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的源頭創新上踏出堅實步伐。”西安交大物理學院教授張磊說,其團隊與山東大學、國家蛋白質中心等單位合作,采用冷凍電鏡技術在粘附類G蛋白偶聯受體激活通用機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對靶向配體藥物研發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
這樣的案例在西安交大還有很多。組建大團隊,建設大平臺,承擔大項目,產出大成果,近年來,學校進一步加大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過強化學術發展頂層設計,推進科研組織模式、科研評價體系改革等,合理配置科技創新資源,學校科研競爭力顯著提升。
打造“兩鏈”融合新模式
最近,西安交大化學學院的孫楊教授團隊受河南三門峽一家公司委托,研發了一種芳烴硝化催化劑。這種催化劑主要用于化工生產領域硝化工藝,較市場上的硫酸硝酸的混合物催化劑更具安全性。目前,這種硝化劑已進入試生產階段,并且獲得大量訂單。
2021年9月,在秦創原春種基金的支持下,孫楊團隊成立了西咸新區行易先進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緊密圍繞精細化工進口技術替代、轉型、升級的國家重大需求,積極推進應用催化、精細化工和計算化學基礎研究的成果轉化,極大滿足了企業推出新產品、節能減排、轉型升級等需求。
“秦創原集中了成果轉化鏈條上金融、法律等各種服務,解決了科技創業者的后顧之憂。”孫楊表示,下一步團隊將與更多企業“牽手”,將催化劑新技術進一步推廣到農業環境、新能源等多個領域。
這是學??萍汲晒麖?ldquo;書架”轉向“貨架”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西安交大已累計征集可轉化科技成果1100余項,梳理專利及非專利存量技術成果2萬余項,建立了西安交通大學成果清單;為促進科技成果在陜就地轉化,已定向為秦創原春種基金推出種子項目268項,其中已通過基金投決134項,累計融資1.157億元。
構建協同育人新范式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2021年4月,西安交大啟動“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創新工程,創辦現代產業學院、未來技術學院,通過參與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組建“科學家+工程師”團隊,切實落實“雙導師制”,在科技創新實踐中培養創新人才。
目前,西安交大已與國家電網、中國聯通、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等50余家行業領軍企業聯合共建了校企研發平臺。該校于2020年12月獲批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并在2021年度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評估中獲評優秀。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西安交大要開拓視野、創新突破、精細管理、引領未來,堅持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為依托,探索教研一體、學科交叉、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聯合攻關的創新模式,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在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中貢獻交大人的智慧和力量。”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盧建軍說。(記者 呂揚 通訊員 崔可嘉)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