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白瑤
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服務半徑為步行15分鐘左右的范圍,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為目標,以多業態集聚形成的社區商圈。去年10月,西安市和渭南市成功入選全國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城市;今年年初,咸陽市和寶雞市也加入試點行列。
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如何構建?試點城市形成了哪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還存在哪些困難?5月以來,省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組織委員、專家在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開展專題調研,為推進我省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把脈支招。
拉企業“建圈”
每天早上,家住渭南市臨渭區三賢社區的黃女士都會在小區樓下便利店買早餐,下班后在周圍超市挑選新鮮蔬菜,然后去附近養老服務中心接父母回家,周末還能帶著孩子到附近的水上樂園游玩……從家出發,步行不超過15分鐘,吃、住、行等生活基本需求即可得到滿足,在三賢社區,這些平凡日子里的小確幸是居民幸福生活最好的注腳。
自便民生活圈創建以來,渭南市根據圈內人群特點和消費需求,深度挖掘市場資源,篩選全市連鎖企業、線上企業、商貿個體納入社區品牌庫,開展定向招商、長期合作。
目前,每一天便利店、富平木蘭搖織布、慧明智能養老等一批連鎖品牌、老字號、新業態相繼入駐試點生活圈。
“如何讓企業主動參與到便民生活圈試點建設中,是試點建設中的關鍵環節。”渭南市商務局工作人員王蒙說,“我們主要通過提供優惠政策、優化營商環境、做好企業服務等方式,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吸引企業參與建圈。”
“受疫情影響,很多企業不愿意盲目擴張,考慮到部分社區地理位置較差,人流量稀少影響收益,企業參與積極性并不高。”陜西中商聯商業研究院執行院長侯治國建議,政府需要給予企業相應的資金補貼和優惠政策,將標準化菜市場、生鮮超市等納入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享受相應優待,讓企業進得來、留得下。相關部門要引導消費投資,鼓勵品牌下沉社區,開發適合社區的經營模式,社區要抓住機會,吸引企業進入社區、留在社區,暢通社區經濟“微循環”。
引服務“入圈”
走進咸陽市秦都區金泰社區,便民菜店、藥店、服裝店、家政服務……為居民提供購物、餐飲、家政等6大服務功能的業態種類齊全。
據金泰社區黨支部書記兼社區主任張涵介紹,金泰社區共有4514戶11200余人,為滿足居民豐富的生活需求,社區打造出一刻鐘便民購物消費圈、餐飲消費圈、家政教育服務保障圈、休閑康養服務圈。此外,考慮到居民休閑康養的需要,金泰社區建成了善和園噴泉廣場、君子文化園,成立了老年大學,引入了電影院和運動會所等。此外,為精準向居民提供便利服務,社區正在著手籌建金泰社區老年餐廳。
“這個社區建設得很不錯,值得借鑒和推廣”“便民生活圈建設得很標準,業態齊全、服務齊備”“這個社區的居民幸福指數一定很高”……調研組成員連連稱贊。
在西安市經開區白樺林間社區,為實現“基本服務應有盡有,個性需求能保就保”的目標,社區以林間集市綜合體為承載體,集聚了幼兒園、醫院、銀行、養老中心、運動健身等業態,為居民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務。
“便民生活圈不僅是一個圈子,更是‘以人為本’社區服務理念的凸顯。”白樺林間社區工作人員馬月說。
話音剛落,調研組成員回應道:“說得對,便民生活圈說到底是為了給百姓提供服務,生活圈的服務功能最關鍵。”
調研組建議,要在現有基礎上定期對居民進行上門走訪和問卷調查,進一步了解居民生活需求,不斷補充短缺業態,完善服務功能。同時,要及時總結便民生活圈建設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做好復制推廣工作。
為百姓“擴圈”
“社區屬于老舊社區,老年人居多,我們計劃‘擴圈’,補齊養老服務設施,但目前場地協調上還存在困難。”咸陽市秦都區渭陽路北社區黨總支部書記李婷說,社區計劃建成養老一條街,發展全業態中老年產業鏈,打造街區式養老,建設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但因社區位于市中心,存在空間有限、場地不足問題。
省政協委員、咸陽市僑辦原主任魏雷說,便民生活圈建設要把握住人、場地、服務設施這三個因素,缺一不可。如果沒有可使用的空間和場地,便民生活圈的各類業態難以承載。
“老舊社區基本業態完善,但受到人口、地域和規劃上的限制,在品質提升上有所欠缺,開發品質提升類業態需要下大力氣去協調場地。”寶雞市商務局市場建設科科長賈文常說。
對于新建社區,如何規劃落實好各類業態也需要下足功夫。
環顧成立于2011年的寶雞市金臺區東嶺社區周圍,幼兒園、東嶺新開地商業街區、大型銀泰城購物中心等業態一一鋪開,形成集金融貿易、商業服務、文化旅游、生態人居等多種城市核心功能于一體的便民生活圈。
“新建社區中商業屬性的業態以及設施配套較為齊全,公益屬性的設施稍顯欠缺,這與開發商盈利的本質脫不開關系。”賈文常說,公益類本身收益較差,比如城市書房、農貿市場等,導致很多開發商不愿意投入補充相應設施。
對此,省政協委員、長安大學高層次人才工作辦公室主任馬骉建議,在新建社區的建設中政府應給予更多引導和干預,指導開發商建設相應配套設施,調配更多業態進入社區,實現業態均衡。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