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城正在演唱新寫的歌曲實習記者 馮倩楠 攝
□ 實習記者 馮倩楠 吳佳蕊 記者 趙婧
“十三朝古都西安是我的家,綠水青山環繞著她……”7月15日,記者來到今年83歲的張鐵城家,老爺子正在彈唱自己創作的歌曲《西安我的家》。
張鐵城家住西安市蓮湖區環西街道鐵塔寺社區潘家村西區,退休后,用譜寫歌曲的形式抒發對生活的熱愛。從倡導垃圾分類到全民運動、從提醒做好防疫到慶祝黨的生日,他創作的歌曲在社區中傳唱,成為居民口中的“貼心張老”。
退休不退職
“退休不退職”,這是張鐵城寫在日記本中的話。1999年,60歲的他從八一街小學音樂老師的崗位上退休,2020年榮獲“蓮湖區教育系統特殊貢獻獎”。
20多年來,張鐵城積極發揮余熱。退休未滿一個月,西工大附小的有關同志找到他,希望他能重新“出山”任教。于是,他先后在西工大附小、錦園實驗小學等學校教學,直至69歲二次退休,才算徹底離開教育事業。
即使不在學校了,張鐵城也不愿就這樣閑著虛度晚年,他認為應該回報黨和國家的培育之恩。他主動發揮特長,在社區、公園教人唱歌,還在社區的幫助下組建了合唱隊,把最新的政策編成歌曲教給大家,獲得了社區“明星志愿者”稱號。
前兩年,張鐵城主動去潘家村附近的慧秀幼兒園,給孩子們教他譜曲的《游子吟》,小朋友們很快就學會了。幼兒園老師驚訝于孩子們的學習速度,張鐵城當場傳授“秘訣”,“老師要轉著走著、對著各個方向給孩子們教,讓每個娃都感到被重視,唱的時候再和跳皮筋的節奏對上,娃們就容易學會”。
今年2月,張鐵城接到八一街小學的電話,對方說需要一首校歌,他二話沒說就答應了下來。沒過幾天,他就創作出了歌曲《為著理想奮勇向前》,進行曲式的風格朗朗上口、富有朝氣,校方十分滿意。
傳遞真善美
到潘家園社區隨便一打聽,都知道有個愛寫愛唱的張老。耄耋之年,張鐵城的精神頭一點不輸年輕人,他每天看報、彈琴、搞創作,忙得不亦樂乎。對他來說,上到國家大事、下到街坊四鄰,只要讓他有所觸動,都能成為創作對象。
2008年汶川地震后,張鐵城用兩天一夜創作了歌曲《我的兄弟姐妹》,填詞譜曲一氣呵成。在給蓮湖公園“夕陽紅”合唱團義務教授時,他發現有人一直不張嘴,準備詢問原由時,才發現那位女士已經淚流滿面。
自此,張鐵城的創作激情一發不可收拾,他先后為社區寫了《垃圾分類歌》、為抗疫寫了《迎接凱旋的戰役英雄》、為十四運會寫了《服務十四運奉獻咱古城》等歌曲。此外,從2011年開始,張鐵城堅持每年為妻子寫一首歌,感謝她對家庭的付出。幾年前,張鐵城的聽力逐漸下降,即便如此,他還是一有空就寫詞譜曲,“寫歌的時候我特別快樂。”他說。
張鐵城篤信“處處留心皆學問”。讀書、看報、看新聞是他每天的必修課,遇到有好的句子他就摘抄下來,以備創作之用,家里幾本筆記本都已寫得滿滿當當。去年,經西安市推舉,他榮獲全國“百姓學習之星”稱號。2020年正月初六,在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下,他在日記本上寫下了對自己的要求:收看中央省市新聞,閱讀省市黨報,在疫情斗爭跟黨走,創作疫情相關歌曲。正月三十,歌曲《打贏防控疫情阻擊戰》就出爐了。
躬身搞創作
張鐵城有只養了12年的小狗叫妞妞,他的創作靈感多來源于遛狗期間。他說:“遛狗時只有我一個人,沒有打擾,是思考的最佳時間。”
靈感有了,客廳窗戶邊就是張鐵城的“練歌房”,也是他的“創作間”。北墻窗戶下擺放著一架使用痕跡明顯的電子琴,側邊的豎式柜被自創歌曲本、各種報紙、筆記本等塞得滿滿當當。細看窗臺邊的草紙,上面有反復斟酌修改的痕跡,是新創作的有關尊老愛幼主題的歌曲《嘗盡人間酸甜苦辣》和倡導和平的歌曲《尋求沒有戰爭的那一天》。
用“廢寢忘食”來形容張鐵城的寫歌狀態一點也不為過。在他的日記本上,記錄了眾多靈感來源,很多條標注的時間都是“凌晨”。為了不影響妻子睡覺,張鐵城和妻子經常是一個人的頭對著另一個人的腳睡,有時候凌晨突然來了靈感,他就輕手輕腳地到客廳,坐在電子琴旁邊的沙發上搞創作。“為了不影響老伴,我有時就打著手電鉆在被窩里寫。”張鐵城說。
每當有新的政策出臺或熱門事件發生,報紙和電視不能完全滿足張鐵城的求知欲時,他就會出門搜集素材尋找創作靈感,甚至會到社區問工作人員,了解最新情況。張鐵城任職期間的老領導喜歡時不時給他推薦詩詞,他則為之譜曲,如《勸學》《游子吟》等。談到自己的生活狀態時,張鐵城用一句古詩來形容:“老牛已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