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報訊(首席記者 滿淑涵)8月24日,省統計局發布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報告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陜西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十年。十年來,全省追趕超越步伐不斷加快,綜合實力持續增強,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區域經濟發展格局逐步形成,“三新”經濟生機勃發,經濟社會面貌煥然一新。
發展質量穩步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家宏觀調控、改善民生等政策推進下,陜西加快結構調整,積極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產業結構持續優化,轉型升級成果凸顯。
第一產業平穩向好,增量突破千億元。隨著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戰略等重大舉措陸續實施,全省充分挖掘地方優勢特色產業資源,不斷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進一步加快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步伐。第一產業增加值由2012年的1314.84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2409.39億元,增量突破千億元,年均增長4.5%,農業基礎地位不斷鞏固。
第二產業平穩發展,建筑業占比不斷提升。十年間,省委、省政府堅持以“結構調整”和“提質增效”為核心,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省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結構持續優化,從長期高速發展階段進入轉型換擋階段,為全省經濟保持平穩運行奠定了基礎。第二產業增加值由2012年的7612.26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13802.52億元,總量幾近翻番,年均增長6.7%。
第三產業各行業百花齊放,多元化格局逐漸形成,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不斷增強。第三產業增加值由2012年的5215.31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13589.07億元,總量增加1.6倍,年均增長8.4%,高于GDP增速1.1個百分點。
區域經濟各具特色
全省落實“關中協同創新、陜北轉型持續、陜南綠色循環”區域發展戰略,關中平原城市群加快發展,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穩步推進,西咸、富閻一體化建設取得成效,三大區域各有特色、互為支撐的發展格局逐步形成。
2021年,關中、陜北、陜南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18502.71、7439.75、3830.50億元,較2012年分別增加10091.03、3575.97、2226.44億元,三大區域經濟實力實現突破性增長。隨著三大區域三次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區域間差距逐漸縮小。
從GDP增速看,陜南地區增長最快,年均增長7.8%,2013-2018年連續6年增速保持在10%左右,2021年以8.2%的增速位列全省第一,表明陜南地區綠色循環發展持續推進,實現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效果顯著;陜北地區年均增長6.6%,2015年受能源價格下跌影響,增速回落明顯,但隨后迅速調整,2019年以7.0%的增速領跑全省,疫情期間能源產業的經濟“壓艙石”作用更加凸顯;關中地區年均增速為7.4%,自2014年起,關中經濟逐步告別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態勢,不斷推進經濟轉型升級,邁向較為平穩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三新”經濟蓬勃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等“三新”經濟發展,全力推進秦創原創新驅動總平臺建設,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新興產業迅速發展,新動能不斷壯大,創新發展活力競相涌現。2020年,全省“三新”經濟增加值較上年增長4.3%(未扣除價格因素,下同),高于GDP名義增速2.8個百分點,運行整體向好。
“三新”經濟重點領域發展亮點頻現。2020年陜西設施農業增加值占“三新”經濟增加值的18.6%,高于全國14.2個百分點;占GDP比重2.8%,遠超全國0.7%的平均水平。設施農業穩定增長,成為拉動全省“三新”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新能源產業持續快速增長。2021年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較上年增長27.2%,兩年平均增長18.2%,高于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速8.8個百分點。
新服務企業引領“三新”經濟第三產業發展。2020年新服務企業增加值占我省“三新”經濟第三產業增加值接近七成。規模以上新服務企業營業收入增長10.5%,其中,規模以上供應鏈管理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3.4倍、互聯網其他信息服務業增長59.5%,工程設計活動業增長57.7%、快遞服務業增長44.5%,四行業貢獻規上新服務企業營業收入增量的近九成。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