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李榮
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是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保護的有效途徑。9月20日,聚焦“推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建設”,省政協召開月度協商座談會,為推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建設協商建言。
加強黃河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
陜西是黃河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核心區域,現有不可移動文物39870處,其中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3處7個點,進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6處33個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82處,現有博物館285座。
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在調研中發現,陜西黃河流域遺產分布點多、線長、面廣,遺產類型復雜、多樣,沿線市(區)保護投入力度參差不齊,詳查與評價工作開展不夠,省級層面尚未建立黃河文化遺產基礎數據庫,還有一些較有價值的資源點處于原始放置狀態,自然侵蝕嚴重。
為此,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建議,開展全省黃河流域文化資源普查梳理工作,深入挖掘文物資源、遺址遺跡資源、革命文物資源等,摸清家底建立陜西黃河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逐步建立省、市、縣各級黃河文化遺產名錄體系。
延安市政協建議,加強黃河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實施黃帝陵、壺口瀑布保護利用和擴容提升工程,加快蘆山峁遺址考古發掘,建設延安中國紅色博物館城,守護好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
渭南市政協常委成建輝認為,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拓寬文化繼承與宣傳陣地,明確文化保護的重點內容,逐漸建立起立體化的鄉村黃河文化保護機制。
委員們表示,全面梳理黃河文化遺產體系,加強整體性連片保護和瀕危遺產的搶救性保護,堅決防止推倒重來的建設性破壞;注重黃河文化館藏文獻整理、民間文化搜集和文化遺產申報等工作,挖掘和保護好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讓黃河文化血脈延續下去。
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
“新時代黃河故事演繹不深入,挖掘內涵和精髓力度不足,展示渠道單一,尚未形成富有特色的旅游品牌項目,缺乏具有地域特色的文藝作品,創新性傳承不充分。”渭南市政協建議,建設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主體功能區,分類建設和改造提升一批黃河文化場館,形成分級分類的場館展示體系,推出一批以黃河文化要素為核心的標志性遺址公園、文化生態公園、紅色主題公園。
榆林市政協建議,要抓住有潛力的重大旅游項目重點扶持,合力打造府谷墻頭黃河入陜第一灣、佳縣白云山景區、吳堡石城、清澗北國風光景區四大項目,加強陜西黃河文化旅游聯盟成員單位之間的交流聯系,重點開展黃河(陜西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黃河文化傳播、旅游主題線路設計等方面合作,打造黃河旅游品牌,促進沿黃各地文化旅游合作實現共贏。
神木市政協建議,支持實施打造沿黃文化旅游觀光帶、黃河生態風景區、鄉村民宿等一批項目,建立黃河文化創意產業示范基地,深挖黃河文化基因,優化文化遺產旅游線路設計,加強跨區域協調與聯動發展,打造跨區域黃河文旅融合新業態。
委員們建議,圍繞黃河文化打造歷史旅游、紅色旅游、研學旅游等不同類型的主題旅游線路,培育以黃河為主題的數字文旅產品,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推動黃河文旅融合快速發展。
講好新時代黃河文化故事
踏著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的有力節拍,陜西圍繞黃河文化主題積極開展理論研究、黃河流域非遺普查、實施非遺記錄工程,進一步繁榮專題文藝創作,完善黃河公共服務體系,豐富黃河文旅產品供給,助推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我們今年謀劃實施黃河流域的重點文旅項目300個,儲備101個,總投資1156.73億元。”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鄭曉燕介紹說,省廳先后與甘肅、山西簽訂文旅合作發展戰略協議,并牽頭成立黃河流域九省(區)傳統戲曲保護聯盟、公共圖書館聯合發展體,舉辦陜甘川寧毗鄰地區文化旅游博覽會,全面提升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水平。此外,歷經兩年,把壺口瀑布創建為全國第一個跨省域的5A級景區,實現陜西山西共創共建,這在全國是首例。
如何講好新時代黃河文化故事?延安市政協建議,實施文藝精品創作扶持計劃,依托《延安保育院》《延安延安》等紅色演藝產品和《黃河頌》《保衛黃河》等革命經典曲目,打造“圣地延安”品牌演藝體系,唱好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省政協委員許連椅建議,以榆林為中心,加強對反映邊塞文化典型特征的城鎮、鄉村、街區和民族民俗的保護傳承,協同秦直道(陜北段)、秦長城、隋長城等文化遺產,打造邊塞文化產品體系。
長安大學陜西文化發展與融合創新智庫主要負責人金棟昌表示,要以文藝創作為手段,彰顯黃河文化富民樂民的時代風貌,并通過國際交流和國際表達方式,講述黃河文化自信。
大河滔滔,奔騰向前;黃河文化,生生不息。目前,陜西正在以更多元的形式、更創新的方式,奏響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新時代強音。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