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家園變花園 繪出鄉村振興新圖景——“行走鄉村看振興”系列活動走進長安小記
□ 記者 趙婧
山水相依、城鄉相融、田塬相生……10月9日,由西安市委宣傳部、西安市政府新聞辦聯合舉辦的“行走鄉村看振興”系列新聞發布活動走進長安區,邀請中省媒體喜看長安區“家園變花園”“顏值變價值”的鄉村振興新實踐。
鄉村蝶變 舊貌換新顏
錯落有致的村舍,平整通暢的村道,干凈優美的環境……走進長安區石砭峪新村,一幅美麗鄉村畫卷躍然眼前。“石砭峪地處秦嶺深山,以前自然條件艱苦,附近村子孩子上學、老人看病都不方便。”石砭峪新村第一書記王偉說,為了改善山區群眾生存條件和發展環境,保護秦嶺生態環境和石砭峪水庫水源地安全,2018年,長安區實施石砭峪生態移民搬遷工程,將石砭峪周邊七個村合并成石砭峪新村,自此告別了偏遠和落后,如今的石砭峪新村煥然一新。
同時悄然發生蝶變的,還有距此9公里的四皓村。這里歷史悠久、風景宜人,因秦漢末年“商山四皓”在此隱居而得名。“幾年前,四皓村還比較落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垃圾隨處亂扔……”四皓村黨支部書記駱小愛說,為了改善鄉村人居環境,近年來四皓村通過“黨建+環境整治”“黨建+隊伍建設”“黨建+三隊合一”等模式,使得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優化服務群眾水平,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在四皓村落地生根。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良好的生態環境更是鄉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西安市長安區委副書記王韜介紹,近年來,長安區從農村環境整治入手,結合地理優勢和產業特點,提出高標準建設和諧美麗的花園鄉村,“目前,64.5公里‘三河一山’綠道、54公里山水文旅體驗線路已全線貫通,長安公園等一大批城市公園高質量建成開放;建成1個3A級景區村、24個2A級景區村、1個國家鄉村旅游重點村……”王韜表示,未來,長安區將持續樹牢“鄉村美學”理念,堅持科學規劃、常態整治、有序建設、長效管理,實現生產生活與綠色生態深度融合、城市與鄉村協調發展,以花園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能人帶頭 致富干勁足
“兩年前,我到朋友家做客,發現他搞蝦稻養殖收益很不錯。”“80后”小伙劉曉波是一位民間樂器制作師,也是一位土生土長的長安人。平日里,他喜歡和朋友在閑暇時一道回歸田園,既能切磋技藝,又能放松休閑。在看到稻蝦養殖的廣闊前景后,他積極投身生態種養殖產業,在王莽街道清北村建起綠色示范基地。“一水兩用,一田雙收。”劉曉波介紹,目前蝦稻共養畝產收益近2萬元,并順利帶動當地休閑觀光產業發展。
鄉村振興離不開“鄉土能人”帶動。在西安秦北世紀花園中心溫室里,數千株蝴蝶蘭正競相綻放,為深秋的長安增添了別樣景致。據該中心負責人劉群介紹,目前該園區已發展成集花卉種苗生產、培育、銷售于一體的綜合型農業園區。“產業要發展,技術是根本。”劉群表示,花卉產業雖然看上去很“美”,但如果缺乏種植、栽培、管理技術經驗,一味盲目投入就只能是“蠻干”,“除了會干還要會營銷”。為拓展銷售渠道,劉群組織帶動周邊閑散勞動力,利用電商渠道銷售花卉,“我們定期組織電商培訓,指導農戶孵化銷售賬號,通過視頻直播等形式宣傳銷售本地花卉,效果非常好。”
從黨建引領到能人帶動,從產業興旺到壯大村集體經濟,從小康生活到共同富裕……王韜介紹,近年來,長安區堅持因地制宜、傳統與現代結合,著力打造“一產強基、二產提質、三產增效”產業新格局,實現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100萬元的村達到10個、超50萬元的村達到23個。2021年,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56元,增長10.3%。展望未來,王韜信心滿滿,“下一步,長安區將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一步加快鄉村建設,深化校地融合發展,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加快旅游型示范鎮建設,以點帶面、輻射全局,推動全域鄉村振興。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