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榮碧給消防指戰員講革命故事 受訪者供圖
□ 實習記者 馮倩楠 記者 趙婧
今年81歲的“老兵”呼榮碧曾是一級戰斗英雄,退伍返鄉后,懷揣一顆赤誠之心的他收集整理大量史料,把革命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要讓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永不褪色”。
戰場上的“尖刀班”班長
“上去以后一把就把敵人拉下來按住……”9月30日,在延川縣消防救援大隊,身著舊軍裝的呼榮碧正慷慨激昂、繪聲繪色地講述著親身經歷。
呼榮碧從小就想像革命先烈一樣保家衛國。16歲那年,他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十一師33團,自此在軍中度過了21個春秋。
1962年11月20日凌晨,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正在進行。呼榮碧所在的33團二營堅持四晝夜行進,時任五連三排七班長的呼榮碧帶領8名戰士突入敵軍陣地,用沖鋒槍手榴彈一陣猛打猛沖,趁敵人暈頭轉向時,沖上去攻占了敵人第一道戰壕。而后率領12名戰士以火力切斷企圖開車逃跑的敵軍。當汽車發動時,呼榮碧高喊一聲“打”,擊斃了8個敵人,配合連隊主力,連續突破敵人五道防線殲滅敵軍。
在這場戰役中,呼榮碧所在的隊伍連續七天五夜行軍,邊走邊打仗,不少人腳上磨出大泡,鮮血直流。由于經常夜間作戰,當隊伍追擊到一個石崖頂上時,呼榮碧一腳踏空摔到深溝當場昏迷,清醒后他忍痛爬上溝口,繼續沖鋒。
堅持用戰斗作風作宣講
呼榮碧始終忘不了犧牲的戰友們——僅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他所在的三排的兄弟班八班共9人傷亡8人。從1963年起,他開始收集親歷戰爭的書籍、報刊、圖片、證件等歷史資料。
1978年,呼榮碧返回延川縣工作,他把收集的資料整理編寫成革命傳統教育宣講材料,義務到延川縣及周邊地區作報告。剛開始是在機關講,退休后逐漸發展到學校、社區、企業、部隊、革命烈士陵園等地。
呼榮碧一直有記筆記的習慣。“作報告得有的放矢,對象不同,講的內容和方式肯定不同。”呼榮碧說,“給干部講,就加上廉政建設內容,再根據單位屬性增加相關內容;給學生講,就得讓他們珍惜生活,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自2015年至今,登記在呼榮碧筆記本上的宣講已有180余場。
面對邀請,不論宣講對象身份地位如何、人數多少、距離遠近,呼榮碧都一口答應,從不講條件、拿報酬。2020年9月,在一天兩場、連續7天的高強度宣講下,他突然一陣眩暈,醫生診斷后得知是腦供血不足,勸他休息一下,但他仍然強撐著前往下一個宣講現場。“我是軍人,就得發揚不怕一切困難的戰斗作風,這點問題算啥。”呼榮碧斬釘截鐵地說。
自費籌建紅色教育基地
2015年,呼榮碧把多年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匯集,并騰出自家一間平房和一孔窯洞,自費6.8萬元辦起了延川縣第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7年,由于家中房屋和窯洞拆遷,呼榮碧再次自費1.8萬元,在政府和學校的幫助支持下,把基地搬到了延川縣第二中學一間空閑教室。
延川縣紅色教育基地建好后,宣講的“陣地”更多了,呼榮碧也更忙了,只要有人參觀基地,他就提前30分鐘在展室等候。“人家邀請我去哪兒講,我就在哪兒開講;人家來我家拜訪,客廳就是講堂;人家去了基地,基地就是我駐扎的地方。”他說,自己接待過來自外省的客人和海外代表團,講解廣受好評。
在校園里,呼榮碧經常被孩子們團團圍住,問問題、合影、摸勛章……校園瞬間變身大型追“星”現場。得知要被采訪,呼榮碧只有一個要求:“必須實事求是,千萬不能夸大其詞,一定要老老實實地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剛被評為“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的呼榮碧主動捐款1000元。他說:“作為老黨員、老軍人,就要牢記使命、發揮余熱、敢于擔當。”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