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俯瞰陜西三秦大地,山巒層林盡染,平原藍綠交融,城鄉鳥語花香,人們抬頭能見星空,低頭能聞花香,一幅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怡人景象正徐徐展開。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近年來,陜西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從“國之大者”高度狠抓生態環境保護,走出了一條通往美好生活的生態發展之路。
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近年來,秦嶺陜西段生態環境質量呈現逐年向好發展趨勢,2021年秦嶺陜西段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優良等級的區域持續擴大,面積占比達到99%。
清澈的丹江水、蔥郁的牛背梁、棲息的赤麻鴨、盛開的萬畝桃園,地處秦嶺腹地的商洛市處處生機盎然,盡顯生態之美。
商洛作為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落實于行,從城市到鄉村,白云映襯藍天、清水綠岸環繞,人民群眾的環境滿意度不斷攀升。
“秦巴明珠、生態安康”。清晨,蒼翠的秦嶺、巴山迎來和煦的朝陽,照映著山林、田地錯落有致。早起的農戶,在田間揮灑汗水,享受著豐收的喜悅。
安康市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以良好生態作為立市之本,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不僅守住“綠水青山”,更讓“秦巴明珠”再放異彩。
2021年,漢中市縣區各級林業部門全面開展義務植樹活動,共計植樹813.6萬株,完成綠化面積2484.3畝。
近年來,漢中把“綠色循環·漢風古韻”確定為發展戰略定位,積極拓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守護漢江一泓清水,繪就一幅綠色循環發展的生態藍圖。
遠看咸陽,渭水穿城而過,兩岸高樓林立,綠樹成蔭,水面碧波蕩漾,這鳥語花香的景象是咸陽追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咸陽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和重大民生工程,生態環境指標逐年向好、環境質量穩步提升。實現了空氣優良天數一路攀升,2019年214天,2020年235天,2021年245天。
銅川把“山清水秀、綠滿銅川”作為奮斗目標,立足林地、草地、濕地三大陣地,統籌森林資源提質增量,為幸福美麗銅川創造良好的綠色生態環境。如今,“銅川樣板”登場亮相,更綠色、更文明,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已成為人們自覺的追求。
在西安曲江池公園,五彩繽紛的樹葉閃爍著光芒,交相輝映。人們在這里嬉鬧玩耍休息,愜意的享受著秋日的漫漫時光。
舉頭巍巍秦嶺、藍天白云,環顧水清岸綠,波光粼粼,晴空萬里的藍天、落日彌漫的橘調、一幅幅生態美景的背后,是西安在山水之間建設生態之城的決心和勇于探索打贏“藍天保衛戰”的生動實踐。
登高遠眺,華山雄渾粗獷、險峻陡峭的畫面盡收眼底。它四周群山環抱,天空萬里無云,筆直的山峰直插天際,散發出中華之魂的大氣凜然。
近年來,渭南市不斷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廣泛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科學進行生態修復,強化森林草原濕地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實現了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9.62%的成績。
位于榆林榆溪河東岸的河濱公園,河畔草木蔥蘢,垂柳依依,落日黃昏映襯著河水,給原來的美景更增添了幾分愜意,已成為了榆林人的天然氧吧。
榆林市聚焦制約環境改善問題,馳而不息地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如今的榆林,群峰聳秀、天藍地綠、風光旖旎,一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旋律正在塞上大地精彩唱響。
2021年,延安市完成退耕還林1077.47萬畝,占全國退耕面積的2.1%,生態效益年價值量近200億元。森林覆蓋率48.07%,年入黃河泥沙為0.31億噸,創造了黃土高原由淺綠向深綠挺進的又一奇跡。
在延安市志丹縣紅軍廣場,波光湖水照映著滿眼蒼翠的黃土高原,一排排綠植巍然矗立,人們打開家門就可隨處看到綠色,聞到花香。
寶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市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1年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95天,位居汾渭平原和關中城市第一,城市水環境質量指數位居全省第四、關中第一。202公里的沿河花卉、公路兩側的上千植株、上百萬人的植物活動,寶雞植綠增綠的喜人成效,讓市民“推窗見綠、出門進園”。(作者:王城城 王思敏)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