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李榮
近期以來,陜北紅棗陸續成熟。在榆林市佳縣譚家坪村,村民劉建貴喜笑顏開,忙碌個不停,他家種植的12畝紅棗迎來大豐收。
“雖然紅棗豐收了,但裂果還是比較多,賣不上好價錢。”劉建貴說,針對紅棗裂果問題,每年農技專家都會走進田間地頭幫助村民預防裂果,雖然做了許多預防性工作,但裂果每年都會有,直接影響紅棗產量和銷售。
針對紅棗種植中的裂果問題,也曾引起農工黨陜西省委會的關注。據省農工黨參政議政部部長南翔宇介紹,2021年,佳縣林業局及其他區縣農業部門都向他們反映,由于區域降水顯著增加,尤其是雨季與紅棗成熟季重合,造成紅棗大面積裂果,嚴重影響紅棗產業發展。
“陜北紅棗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南翔宇說,陜北地區春季干旱少雨、秋季多雨的氣候特點,是制約陜北紅棗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隨著國內紅棗栽培面積和產量的劇增,以及供大于求的形勢變化,加上受氣候變化影響,區域降水增加造成的紅棗大面積裂果,嚴重影響了陜北紅棗的產量、品質、價格、效益。
省農工黨在調研中了解到,陜北區域干旱少雨,有超過九成左右的棗樹不能進行有效灌溉,嚴重影響棗樹的產量和果實品質。此外,陜北地區春季病蟲害呈高發態勢,夏季落花落果,秋季裂果腐爛,冬季霜凍抽干,這都是制約陜北紅棗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同時,由于紅棗市場供過于求,競爭加劇,陜北紅棗產品因特色不足引發大量滯銷,加之營銷網絡不健全,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較低,大大降低了陜北紅棗產業效益。
南翔宇表示,在所有的技術難題中,紅棗的裂果問題是最棘手的,各級政府部門也曾通過多種途徑,引進省內外技術力量進行攻關,但都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果。
在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上,省農工黨在題為“關于重振陜北紅棗產業的建議”的提案中建議,要加強科技投入,優化品種結構,開發培育新模式,通過集約化栽培提高棗農的經濟效益;加大研發投入,借助高校科研院所力量,解決紅棗產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題;延長紅棗產業鏈條,采用多樣化銷售模式,通過與大型電商企業合作,提高市場覆蓋率,進而促進陜北紅棗產業高質量發展。
陜北紅棗栽植歷史悠久,沿黃河的所有縣域幾乎都栽植棗樹。因耐旱且生命力頑強,在陜北紅棗樹被譽為“鐵桿莊稼”,也是當地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近年來,我省高度重視紅棗產業發展,省林業局將其列入全省五大干雜果經濟林品種重點發展,組織修訂《紅棗標準綜合體》,為陜北地區紅棗產業標準化、規范化、集約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截至2021年底,全省紅棗種植面積254.29萬畝,產量37.96萬噸,產值39.49億元。
省林業產業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陜北紅棗產業面臨的裂果等技術問題,省林業局將重點從品種改良和科研攻關等方面解決紅棗裂果問題,大力發展鮮食棗和酸棗,實施高接換頭和更新復壯,對現有紅棗品種進行改良優化,增強紅棗抗裂、抗病習性,提高紅棗品質;在林業科研和項目推廣方面,將傾斜支持高校和林業科研單位選育抗裂果品種,并開展相關科研攻關。
為大力支持陜北地區做精做優紅棗產業,省林業局將大力支持和引導陜北紅棗產業標準化、集約化發展,建設一批標準化高效紅棗示范園,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支持陜北紅棗企業申報評定“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和“陜西省林業產業省級龍頭企業”,并在相關政策和項目方面給予傾斜支持,推進紅棗加工業發展,加強紅棗產業技術培訓,建立健全陜北紅棗基層技術服務體系,為廣大棗農提供日常技術指導,推廣普及紅棗產業發展新技術,提升紅棗生產管理水平。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