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殷博華
從西安驅車30公里來到秦嶺峪口,沿著蜿蜒的盤山路繼續前行,便能看到一座水庫矗立在半山腰的地方,這就是小峪水庫。
11月16日,跟隨西安市水利項目觀摩采訪團一行來到小峪水庫,記者見到了西安市長安區小峪水庫主任李曉林。這位皮膚黝黑、性格開朗、操一口陜西話的漢子,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峪水庫是長安區五座小(一)型水庫之一,主要功能是灌溉和防洪。”在參觀過程中,李曉林向大家聲情并茂地講述了他與水庫的故事。
今年是李曉林在小峪水庫工作的第48個年頭,從高中畢業到現在近50年時間里,他始終默默守護著這個秦嶺的一隅。“我見證了小峪水庫的發展,它也記錄了我的成長,我們就像一對摯友。”提起小峪水庫,李曉林感慨萬千。
1974年,19歲的李曉林作為一名建設者,參與了小峪水庫的建設。當時由于技術落后,水庫大壩建設主要靠人力,修筑起來并不容易。“沒有大型機械,所有的工作都是靠鋤頭和鐵锨完成的。”李曉林曾經的同事李治民說。
在小峪水庫下游一座子水庫建設過程中,由于人力挖掘效率低,項目部建議采用爆破方式加快建設進度。在一次爆破時,一枚“啞彈”突然爆炸,造成附近一名工友受傷送醫。“太危險了,當時就不想干了,但看著水庫一天天建成,又覺得這是一份令人引以為傲的事業。”李曉林說,從一名普通施工工人到辦公室人員,再升職為水庫管理者,曾經打算放棄的他,卻在秦嶺里干了一輩子。
聽著李曉林的講述,大家被當年建設者們不畏艱難的奮斗精神所折服,也為數十年來扎根秦嶺“守水人”的無私奉獻精神所欽佩。
2021年8月的一天,是李曉林終生難忘的一天。山里遇到前所未有的大暴雨,連著下了一個多星期。當時,李曉林正在外面辦事,突然接到同事打來的電話說:“老李,你趕緊回來,水庫水位已經上升了2米,并且還在不斷上升。”
聽到消息后,李曉林趕忙跑回水庫,一看情況,他頓時嚇了一跳,瓢潑大雨使水庫水位不斷飆升,直逼水庫壩面。遇此情況,必須即刻泄洪,否則后果不堪設想。李曉林迅即穿上雨衣,快步跑向閥門閘口,由于雨勢過大,人根本到不了電動調節室,只能采用手動進行調閥。
“手動調閥,轉動50圈,水位才能下降一厘米,要恢復原來的水位,需要轉動幾百圈。”李曉林的同事邢養利說。
為了迅速排除險情,李曉林帶領同事和各單位救援人員,弓著身子,冒著大雨實施開閘操作,雨水混合著沙粒不停地打在他的臉上,讓人直打哆嗦。
經過幾個小時的搶險后,閘門終于打開了,但是水位依然很高,有同事提議把閘門開到最大,然而閘門一旦過大,就會給下游幾座子水庫增加太多壓力,一旦出現決堤,后果不堪設想。
“小峪水庫屬于母庫,下游還有3座子水庫,直接威脅著山下的果園和村莊,所以既要放水,還不能完全釋放,這個度太難掌握了。”李曉林說。
從當日下午開始調試,一直忙碌到第二天早晨,期間,67歲的李曉林穿著濕透的衣服和鞋子,一會兒跑到調節處,一會兒跑到大壩前觀察,一夜都沒合眼。“大家都讓老李休息一下,但是他就是不放心,跑上跑下調試,有幾次都差點摔倒。”邢養利說。
一夜的忙碌,讓李曉林渾身難受,但他從未向任何人提起,直到早晨水位平穩后,他依然沒有休息,還是待在壩上觀察。“這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我的事業,值得我終生奮斗的事業。”李曉林說。
近年來,西安市全面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工作,加快小型水庫標準化建設步伐,對小峪水庫進行了全新改造,水庫的壩容壩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積極推行“以大帶小”發展模式,并將小峪水庫納入示范試點。
看著水庫如今的變化,李曉林發自內心的高興。談及未來,他說,為了造福群眾,自己能干到何時就堅持到何時,水庫在他心里已經無可替代。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