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神舟系列航天員入駐“天宮”探索“星辰大海”
當“秦”“宋”沖擊新能源汽車市場
當我國重卡變速器產量領先全球
當科技成果在秦創原中加速轉化
當在75所高校推行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
......
一大批“從0到1”的突破,都關于“陜西智造”。
在“星辰大海”征途中留下陜西印記
11月29日23時08分,搭載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成功。11月30日05時42分,神舟十五號成功對接空間站組合體,中國航天員首次實現“太空會師”。
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開展以來,航天科技四院研制的火箭逃逸救生系統固體發動機隨同長征二號F火箭一起,先后參加了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五號,多次無人、載人飛行和交會對接任務。
在神舟十五號發射任務中,航天科技四院承擔了火箭逃逸救生系統的全部動力裝置、“神舟”飛船的全套結構密封系統等產品的研制生產任務,分別應用于火箭和飛船系統。
一旦火箭在發射升空階段出現危及航天員生命安全的重大故障,能夠按指令點火工作,在2秒左右時間內,迅速將載有航天員的飛船艙體帶到2-3千米以外的安全地帶,幫助航天員安全逃生,火箭逃逸系統因此被形象地稱為火箭上的“救生艇”。
(圖片來源于中國載人航天官方網站)
航天科技六院作為我國唯一一家集運載火箭主動力系統、姿態和軌道控制動力系統及空間飛行器推進系統研究、設計、生產、試驗為一體的專業研究院,在此次空間站建造收官任務中,承擔著長征二號F遙十五運載火箭與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上的各種主推力及姿態和軌道控制發動機、熱控分系統及生命保障系統泵閥等產品的研制任務。
就在前不久剛剛閉幕的第十四屆中國航展上,閻良區(航空基地)“中國航空城”吸引不少游客駐足,航空新材料、先進系統技術、精密零部件、模擬機器、無人機制造等多個方向,讓熱愛航空的人不虛此行。80噸級液氧甲烷發動機、85噸級開式循環液氧煤油發動機、500噸大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無人機“海瀾•雪雕”......這些航空航天高端裝備向世界展示著陜西科技實力。
“神舟”、“嫦娥”、“祝融”、“天宮”、“問天”.......中國航天人的浪漫在宇宙中綻放,在這場“航天夢”的征途中,陜西航天人留下了奮斗拼搏的陜西力量,助力中國加速駛向屬于“航天強國”的星辰大海。
在新能源賽道跑出比亞迪速度
11月16日,比亞迪第3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發布在比亞迪全球總部舉行,標志著比亞迪成為首個達成這一里程碑的中國品牌。從“第1輛新能源汽車到第100萬輛新能源汽車”用時13年、從“100萬到200萬”用時1年,從“200萬到300萬”僅用時半年。
據陜西省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前10月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達73.7萬輛,同比增長295%,高于全國185個百分點,占全省汽車總產量的73.7%,占全國新能源汽車總產量的13.4%。其中比亞迪的力量不容小覷。
從2003年,比亞迪收購秦川集團,正式進入汽車制造領域,到二三期在2021年和今年投產,把西安作為其新能源汽車主要生產產地。比亞迪始終堅持的DM混動與EV純電“兩條腿、齊步走”的戰略,先后推出的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等技術,讓開發上線的“王朝”、純電“海洋”等系列車型已成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佼佼者。
(圖片來源于比亞迪官網)
前10月,在陜西省汽車行業中,西安比亞迪以汽車產量73.8萬輛領先,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達72.5萬輛,同比增長296.1%,實現汽車產值同比增長299%,比亞迪正以強勁動能助力陜西汽車產能迅速擴張。
2021年11月,西安市印發了《關于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十四五”發展目標,并提出到2025年,將西安打造成為全國一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力爭到2030年全面實現電動化,成為我國首個提出汽車全面電動化的大城市。
正如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所說,西安是比亞迪除總部深圳以外,布局最全、業務合作最廣的城市。比亞迪將以項目為起點,助力陜西建造世界一流、全國領先、陜西特色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政策扶持、政企合作、技術創新,讓陜西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已成規模。西安吉利今年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車,截至9月已累計生產3920輛;寶雞吉利已完成技改升級,具備新能源汽車生產能力,預計今年底推出新能源汽車。
今年9月15日,比亞迪西安三期工廠啟動總裝儀式,標志著比亞迪西安工廠將實現年產100萬輛的目標,在明年四期擴產項目建成投產后,其汽車產量將繼續實現高速增長。西安,已成為比亞迪繼深圳總部外,發展質量最高、布局產業最全的北方基地。
全球重卡變速器產量保持16年領先
今年9月,《中國汽車報》發布《2022全球汽車供應鏈核心企業競爭力白皮書》和《2022年中國及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百強榜》,陜西法士特汽車傳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法士特)躋身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100強,排名第68位。
法士特目前已形成年產汽車變速器120萬臺、齒輪5000萬只和汽車鍛鑄件20萬噸的綜合生產力,企業各項經營指標連續19年名列中國齒輪行業第一,重型汽車變速器年產銷量連續16年穩居世界第一。
作為一個老國企,近年來,法士特以數字化轉型為發展方向,從智能制造核心技術裝備入手,對100余條產線進行升級優化,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98%。
依靠自主創新和科技進步,法士特已建成以“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英國創新中心”為支撐的一流科技研發體系和自主創新體系,形成集產學研于一體、國內外市場優勢互補發展的新格局。
(圖片來源于法士特官網)
企業自主研發的自動變速器、液力緩速器、新能源汽車傳動系統等產品被廣泛用于重型車、大客車、中輕型卡車、工程用車等各種車型,被國內外150多家主機廠的上千種車型選為定點配套產品,市場保有量超過1100萬臺,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70%。并搶抓“一帶一路”發展機遇,先后與數十家知名跨國公司建立了良好戰略合作關系。
日前,陜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對2022年陜西省重點新產品擬認定名單進行了公示。法士特6E240變速器、F16JZ24變速器、F12JZ24變速器成功入選名單。作為全球最大的商用車變速器生產集體,法士特正持續保持創新活力,聯合孵化,釋放無限動能。
“原”上發力注入澎湃動能
2021年3月,陜西省委、省政府啟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聚焦建設立體聯動“孵化器”、成果轉化“加速器”、兩鏈融合“促進器”,堅持企業主體、人才主力、市場主導、政府主推,著力打造市場化、共享式、開放型、綜合性的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總源頭和總平臺。
在兩年的探尋與摸索中,三年行動計劃、秦創原總窗口“政策包”、“一中心一平臺一公司”秦創原創新服務體系相繼制定,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已取得明顯成效。
西咸新區總窗口794萬平米科創載體投入運行,引入28個孵化器、74個專業服務機構、65個金融機構,新增科技型企業1400余家,其中科技成果轉化企業393家;為1400余家企業兌現獎補資金4.3億元;引進了以三一、隆基、同力重工、源杰半導體等為代表的一批知名企業。
灃東、碑林環大學創新街區、西安高新區電子谷、硬科技企業社區、咸陽創業灣等5個立體聯動孵化器,支持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西安光機所、空天動力研究院等牽頭組建了6個科技成果轉化“加速器”,圍繞新型顯示、氫能等布局30余個共性技術平臺、創新聯合體等,打造兩鏈融合“促進器”樣板集群。
灃東立體聯動孵化器總基地,落地6家地市飛地孵化器、15家企業、高校轉化平臺,年底將入駐近200家科轉企業。咸陽創新灣立體聯動孵化器簽約科轉項目近100個。碑林環大學創新街區成為國家首批創新街區試點,與17所高校院所簽訂共建協議。各類載體的集聚效應正逐步顯現。
下一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將“三器”建設作為重點任務,構建從研發到孵化、再到產業化的科創系統,加力加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企業培育。
陜西省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排名全國第9
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省綜合科技創新水平從2012年的57.06%,提高到2021年的67.86%,排名全國第9位。全社會研發投入經費從287.2億元增長到700.6億元,年均增長10.42%,研發投入強度由2.03%增長到2.35%,排名由全國第9位進至第7位。
十年來,陜西相繼制定出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關于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陜西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等政策文件,構建了高效有力的政策體系。
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基礎能力和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省本級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由2000萬元增長至近2億元,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和資金數保持在全國第一梯隊,在3D打印、大功率半導體器件、朊病毒、基因工程、深空探測等多個領域,產出了一大批“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
2021年企業研發經費投入達到385.17億元,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從2012年的44.31%提高至54.9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設立研發機構705個,數量比2012年增長了55.6%。
為鼓勵科技人才,陜西完善人才分類評價機制,推行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在75所高校院所推廣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大力破解“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難題,推動21794項科技成果單列管理、2139項成果實施轉化。
陜西堅持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充分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和潛能。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突出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陜西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錨定綜合科技創新水平全國第一方陣目標,聚焦高質量發展,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四個面向”,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為牽引,積極探索具有陜西特色優勢的創新驅動發展新路徑,努力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加快建設科技強省。
如網友所說,你可以永遠相信陜西航空航天科技實力。同樣也可以相信陜西源源不斷的創新力量,相信向陜西聚集的科技型企業,相信陜西正內涌的科技領域人才,相信陜西正努力形成具有陜西特色和優勢的創新驅動發展體系,相信“陜西智造”。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