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李榮 白瑤 文/圖
“減輕中小企業負擔,對困難行業領域定向幫扶”“持續理清規范涉企收費,整治拖欠企業賬款行為”“引導中小企業在主導產業上深耕細作,著力培育5個以上國家和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1月12日,提請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亮出系列具體工作新措施,尤其是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
在我國企業中,90%以上是中小企業作為吸納就業的主力軍,中小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特殊地位。省兩會上,委員們就幫助企業紓困解難紛紛建言獻策,助力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
省政協委員張燕
張燕:助力危困企業渡過難關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世界經濟受到嚴重沖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和穩定面臨巨大挑戰。”省政協委員、國浩(西安)律師事務所律師張燕說,疫情期間,我省部分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出現經營不善、融資艱難、現金流斷裂等情況,成為危困企業。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政府要設立紓困基金,助力危困企業走出逆境,渡過難關,盡可能使資源配置達到最優化,穩定經濟發展基石。”張燕表示,設立紓困基金,并由專門機構管理發放,可甄別歷史經營、納稅狀況良好、現金流暫時斷裂、有發展前景的企業,為其提供專用周轉資金,幫助企業緩解困難,共度危機。
破產法作為我國商事法律中的重要支柱,在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而重整制度作為破產法的靈魂,具有保護和拯救企業的雙重功能。
“要發揮府院聯動機制,為破產重整企業紓困解難。”張燕建議,稅務部門和人民法院應探索建立“稅院聯動”機制,聚焦破產重整企業的涉稅堵點、難點問題,幫助企業解決涉稅難題;企業破產聯動工作機制各成員單位應借助數字化手段,建立破產重整信息共享機制、破產重整企業信用修復協同辦理機制,為重整企業恢復再生能力打造綠色通道,幫助破產重整企業紓困解難。
省政協委員張弛
張弛:精準發力降低企業成本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大批實體企業受損嚴重,特別是對餐飲、旅游、零售業等影響較大。
“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政府要采取發放消費券、對居民進行稅收減免優惠等措施,刺激市場消費。”省政協委員、西安樂時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弛表示,后疫情時代,通過政策精準發力,提升企業經營效益,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仍是當下經濟發展的重點。
在對中小微企業落實稅費減免政策方面,張弛表示,要有針對性地實施“一企一策”“一行業一策略”幫扶政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要嚴格落實延長貸款貼息補貼、固定資產投資補助、失業保險返還、社會保險緩繳等舉措,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中小企業,允許疫期虧損往前結轉1—2年,使得企業有可能獲得退稅而增加現金流入。
“要精準發力降低企業成本。”張弛說,財政政策要以中小企業以及就業為著力點,摸清中小民營企業“成本清單”,統計好當前民營企業員工工資、房屋租金、合同違約金、信貸本息四項支出情況,研究制定清晰的減免發放時間表,簡化手續,提高企業獲得性、及時性。
擴大內需的重點是刺激消費。張弛表示,要加大對內循環消費企業的支持力度,對承租國有資產類經營用房用于開展消費類場所經營的中小微實體企業,繼續給予減免租金支持,確保疫情后經濟平穩開局。
省政協委員陳虎林
陳虎林:走出困境需要全社會“搭把手”
2022年前三季度,陜西實現國民生產總值23501.97億元,其中,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比51.7%,中小微企業已成為我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作為中國僑商會副會長,省政協委員陳虎林每天都在與中小微企業打交道,深知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困境。“從融資角度支持中小微企業是撬動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一環。”陳虎林建議,要實施更加精準的惠企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困難企業,落實延期繳納稅款等措施,開展價費優惠政策落實情況和涉企收費檢查,實施降低失業工傷保險費率和穩崗返還、以工代訓等惠企助企政策,且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中小微企業發展不僅需要金融和政策支持,還需建立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目前,我省與中小微企業相關的公共服務平臺普遍規模偏小,服務能力不強,無法有效滿足企業需求。
陳虎林建議,要健全與中小微企業發展配套的公共服務體系,發揮各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及特色優勢企業的作用,實現優質資源集聚和共享,形成由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內容廣泛的中小微企業公共服務體系。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堅持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協同聯動、完善法治保障,持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規范事中事后監管,提升政務服務效能。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