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白瑤
民營經濟是改革創新的主陣地、就業創業的主渠道,提高民營企業市場活力對經濟復蘇意義重大。為深入了解我省縣域經濟、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情況,2月22日至23日,省政協經濟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專家學者在咸陽市開展專題調研。
近年來,咸陽市把民營經濟擺在突出位置,積極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一批行業領軍企業逐步發展壯大。
陜西科瑞迪機電設備有限公司位于咸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一家專門從事環境與可靠性試驗系統研發、生產的高新技術企業。自2006年創辦以來,公司先后搬遷了5次。
“搬遷均與企業生產規模擴大有關,起初沒有預料到發展得這么快。”陜西科瑞迪機電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郁南說,歸根結底是企業缺少專業人才,沒有制定科學完善的發展前景規劃。
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斌建議,要發展“科學家+企業家”協作模式,并通過建立商業模式,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探索企業發展新思路。
調研組建議,相關職能部門在注重招商引資的同時,要做好服務企業的“后半場”文章,不能光靠企業反映問題,要主動深入企業了解生產經營情況,真正為企業排憂解難。企業家要解放思想,樹立做大做強的自信,及時預判發展前景,做好未來規劃。
調研期間,在民企代表閉門座談會上,部分企業家反映營商環境不優、政策落實不到位、融資難等問題。
“我們在辦理相關證件時,審批程序上還存在阻礙。”一些企業家說,惠企政策只能靠上網查詢,或者通過商協會獲知,企業對惠企政策知曉度不高。
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孔軍說,這說明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惠企政策沒有及時傳達給企業,企業享受不到政策,很容易錯失發展良機”。
孔軍建議,相關職能部門在審批項目、證件時要提高服務意識和效率,設定工作清單和任務時限,堅持“一企一策”破解企業發展難題,推動服務理念、機制、設施、方式改革創新,做到審批全透明、可核查,當好政策的“宣傳員”,讓企業真正知曉政策、弄通政策、享受政策。
調研組還發現,咸陽市部分銀行存在對民營企業“惜貸”的現象,貸款手續復雜繁多,企業無法受益于金融扶持優惠政策,導致銀行資金空轉,企業貸不到款。
“我們向銀行貸款時有很多限制性條件,這是目前中小企業面臨的大難題。”陜西福銳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盧黨委說。
省政協委員、陜西德明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剛穎對此感慨萬千。
“我也是一家民企負責人,大家反映的金融問題我感同身受,這是很多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劉剛穎說,我省可借鑒南方先進地區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好經驗好做法,開拓思路、細化舉措,真正為企業排憂解難。
調研組建議,可組建專門服務中小微民營企業的中小規模民間銀行和中小規模貸款擔保公司,合理簡化貸款程序,加快推動民營企業信用等級認證體系建設,提升民營企業信用貸款能力,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企業要注重維護良好聲譽,提高經營管理能力和資金利用率,加強預算管理,切實促進自身良性發展。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