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大荔縣韋林鎮韋留村糧食儲存與烘干廠內機器轟鳴,成百噸的玉米粒正在被烘干。全國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杜海峰一大早就趕到糧食儲存與烘干廠進行調研。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突破的重點應該是在農村。鄉村振興不僅是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高頻詞,也是今后我們要推動的重點工作。根據前期工作安排,結合全國兩會精神,這一周我們課題組一直在大荔縣開展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工作的調查研究。這是我們鄉村振興及基層組織建設大規模抽樣調研前期的一次籌備性調研。下一步,我們將組織一個更大型、覆蓋對象更廣的調研。”杜海峰說。
圓滿完成履職任務返回單位后,杜海峰迅速從“參會模式”切換到“行動模式”。在大荔縣調研期間,杜海峰在工廠一線、田間地頭與基層干部、職工、群眾進行現場交流和互動式宣講,分享了自己參加全國兩會的心得體會。杜海峰說:“宣講僅僅是第一步,關鍵是如何更好地將全國兩會精神貫徹到日常工作中,用會議精神凝聚共識、指導實踐。”
鄉村振興是杜海峰一直以來關注和研究的問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鄉村振興”“不斷夯實發展的人才基礎”。杜海峰說:“在鄉村振興階段,國家要求在發展中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民生福祉邁向更高品質,這相應地也提高了對基層組織工作人員的要求。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保障條件,而人才振興是其核心,二者密不可分。”
杜海峰的前期調研數據顯示:陜西省鄉村組織和人才振興總體進展良好,各縣區對鄉村振興工作普遍重視,85%的區縣已經進行了廣泛動員,79%的區縣制定了相關目標,78%的區縣提出了主要措施。
杜海峰表示,近年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仍存在思想認識“讓位”、自身建設“缺位”現象,影響了基層組織功能發揮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效果。
“從治理主體來說,鄉村干部要努力成長為發展的領路人、產業的帶頭人和政策的明白人;從治理對象來說,如何把農村居民個體需求整合成鄉村發展的共同需求、共同基礎,這些是解決鄉村振興中‘人’的問題需要思考的。”杜海峰說,“過去我們對鄉村振興的研究比較微觀,注重研究在鄉村振興中不同人群的可持續生計。通俗來說,就是探討不同人群關于就業、婚姻、養老、教育等問題的需求。通過對人們生活現狀和問題的總結,剖析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并提供相應的建議,為政府出臺及完善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這次參加全國兩會,通過聽取政府工作報告并和其他委員交流討論,杜海峰獲得了很多新的認識,新的觀點,新的體會。“我們國家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我們的理論研究應該跟上國家治理實踐的步伐,在工作中把宏觀政策和微觀研究結合起來,通過我們的研究成果服務社會發展,更好地促進新時代鄉村振興。”杜海峰說,“今年全國兩會上,我提交了一個關于改進中小學課后服務的提案。根據這段時間相關方面的反饋,我們課題組準備召開一個縣域基礎教育研討會。希望通過我們的研究,為政府決策提供有益參考,讓縣域每個孩子都能享受更優質的教育。”(記者 秦驥)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