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6 09:17:28 來源:各界新聞網-各界導報
省政協委員、商洛市政協主席王寧崗
當好秦嶺生態衛士 建設秦嶺國家公園
秦嶺國家公園建設啟動以來,商洛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當好秦嶺生態衛士”的重要指示,牢記“國之大者”,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積極參與創建,深入實施生態空間治理,為秦嶺國家公園建設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針對生態補償機制尚不健全,巡護手段比較落后,資源普查還不到位,發展與保護的矛盾依然存在等困難和問題。建議:
一、強化頂層設計,完善法規體系。制定出臺《國家公園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修訂《自然保護區條例》《風景名勝區條例》等,確保與當前生態文明建設要求一致,與國家發展形勢、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
二、強化相應措施,出臺補償政策。針對自然保護區內禁止生產經營和群眾生產生活受限等問題,制定出臺補償政策和措施,如建立和完善野生動物傷害保險制度、設立生態補償基金、提高生態補償標準、增加公益性崗位、加大生態移民補償扶持投入等。
三、強化項目支持,實現永續發展。建立秦嶺國家公園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開展野生動植物資源普查、專項調查,加強動植物病蟲害、有害生物防治。建立專業化、信息化、智能化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將正在建設的商洛秦嶺博物館納入秦嶺國家公園規劃范圍,給予一定傾斜支持。成立秦嶺國家公園專家委員會和專家智庫,構建秦嶺國家公園科技支撐體系,為國家公園建設與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四、強化資源評估,突出動態監測。建立智能巡護監測系統,對野生動物和棲息地、野生植物及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生態功能、文化歷史遺址遺跡、人為活動及外來物種開展長期動態監測,為國家公園保護修復、建設管理和可持續利用提供數據支撐。
五、強化工作統籌,平衡發展矛盾。制定秦嶺國家公園產業準入負面清單,防止無序無度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健全由省級相關部門牽頭,相關市、縣參與的溝通協商機制,應對建設中有關保護與發展之間的矛盾,著力解決“資金投入、管理機制”等問題,打造“共建-共管-共享”型國家公園。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董紅代表省民盟發言
積極推進秦嶺國家公園建設立法
秦嶺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屏障,加強秦嶺國家公園立法建設,對于推進秦嶺生態保護、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建議:
一、明確秦嶺國家公園立法的形式。
秦嶺國家公園法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包括了所有規范和調整秦嶺國家公園管理和保護關系的法律法規。為了更好地促進秦嶺國家公園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建議由陜西省人大常委會制定一部獨立的地方性法規——《秦嶺國家公園保護條例》,作為《國家公園法》的特別法,而不是在《國家公園法》中用專章對秦嶺國家公園作出特別規定。第一,秦嶺國家公園具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國寶級動植物物種密集,而且其歷史文化厚重,需要特別規定的問題較多,用專章形式無法解決上述問題。第二,從國際社會來看,基本上都是在《國家公園法》基本法之外,頒布特殊的國家公園法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細化秦嶺國家公園立法的基本原則。
在秦嶺國家公園立法中確立公眾參與原則,對于更好地保護秦嶺國家公園生態環境,促進秦嶺國家公園建設等具有重要作用。建議在秦嶺國家公園立法中明確將公眾參與規定為一項基本原則,并將公眾參與原則在秦嶺國家公園保護條例的相關部分予以落實,并對公眾參與的途徑、方式和保障等作出明確規定,鼓勵各界力量參與到秦嶺國家公園建設中來。建立秦嶺國家公園社區共建共管機制,通過與當地居民、組織簽訂共管協議的方式,實現附近社區發展和國家公園保護的雙贏。此外,以生態旅游作為橋梁,協調秦嶺國家公園原住居民與國家公園保護之間的關系,實現國家公園環境保護與社區發展之間的良性循環。
三、完善秦嶺國家公園管理體制。
國家公園是由多個生態系統組成的自然區域,包括土地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林木資源等多種自然資源,在國家公園管理方面有自然資源、林草、生態環境保護等部門。為避免多頭管理,建議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對秦嶺國家公園進行統一管理。
省政協委員、西安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宋立軍
以地質為底色以數字化為依托挖掘自然文化資源
秦嶺國家公園擁有大量礦物巖石、礦產、古生物化石、自然景觀等,眾多的古人類遺跡、古代人文資源、珍稀動植物資源和現代工業遺址資源,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和文化文明傳播價值,然而這些資源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間接的受區域大地構造演化及其控制的物質組成和形成的山川地貌等地質因素的影響。
秦嶺國家公園的建設應以地學為底色,將秦嶺國家公園打造成一個集現代地學研究、生態環境保護、科普教育和文化文明傳播于一體的天然實驗室,建成一個集科普、科研、教育功能于一體的、涵蓋各類資源及文化文明要素的國家文化公園。建議:
一、成立秦嶺國家公園自然資源文化研究院,或依托已成立的秦嶺研究院等科研機構,以構建人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的秦嶺方案為研究目標,以揭示秦嶺的地質、地理和社會人文關系演變規律為研究任務,積極挖掘秦嶺造山帶的各類自然資源形成、演化及其蘊含的文化文明要素。如:開展自然景觀、地貌遺跡地質成因挖掘及其人文內涵建設研究;開展礦山水庫等工業遺址、古人類文化遺址建設研究,挖掘其蘊含地質內涵,發揮應有的示范引領作用。
二、加強秦嶺各類自然景觀、工業遺址、文化遺跡和珍稀動植物資源的數字化三維可視化建設,打造涵蓋景觀展示、科普教育、科學研究、文化傳播和生態監管等各種功能于一體的秦嶺數字國家公園,提供多種線上優質生態、文化、旅游、教育產品,使人們在領略祖國大好河山,感受深厚中華歷史文化底蘊的同時,激發生態保護意識和民族自豪感。
三、以最美國土建設為依托,以構建人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的秦嶺國家公園方案為目標,充分利用線上、線下資源,積極開展各類生態旅游、科普教育、研學、文化文明傳播等活動,建設自然資源研究、科普宣傳教育、生態文明教育、中華文化文明傳播和生態旅游體驗的文旅勝境,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提升我省文化旅游的層次和水平。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邢成舉
推進秦嶺國家公園建設還需強化農民生計保護
秦嶺國家公園是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中保護等級最高、生態價值最大、管控措施最嚴的生態區域,建設秦嶺國家公園意義重大。
秦嶺國家公園建設后,必然會對區域內的生態進行原真性、完整性、系統性的保護,客觀上會沖擊原住居民的生計狀況,比如秦嶺國家公園范圍內不少村民依靠采挖野生中藥資源、靠原生林進行食用菌生產或是通過采集部分的山珍特產等獲得部分收入,部分村民在國家公園規劃區域內進行農作物種植而獲得農業經營性收入,這些類型的收入在國家公園建立后,將會大幅度減少甚至是徹底消失。國家公園內野生動物的種群力量擴大和高等級植物的嚴格保護也將帶來農業生產的損失或是其他收入的減少。為此,秦嶺國家公園建設要十分注重對農民發展權的保護和可持續生計的統籌。建議:
一、對秦嶺國家公園的核心保護區和重點保護區內農戶數量、生計結構、生計來源和可替代的生計轉型方案進行系統全面的調研,摸清對相關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農戶家庭生產生活的影響和補償狀況、農戶對公園建設政策感知及替代政策參與需求等情況,為國家公園建設中農戶權益的保護做好鋪墊和方案篩選。
二、參考錢江源國家公園做法,探索集體林地地役權改革,對農戶承包的集體林地役權進行補償。
三、在核心和重點保護區的村莊,建立生態合作保護激勵資金,用于生態修復和保護,根據村莊規模的大小進行差異化獎勵。
四、在國家公園的核心保護區內,大量增加公益性崗位,補償農戶相關生計損失。
五、在相關區縣設立“兩山發展基金”,重點支持保護區邊緣區域和一般保護區內村鎮發展生態旅游、攝影、精品民宿和創意文化等產業。
六、盡快出臺國家公園范圍內的農作物野生動物損毀補償方案,根據不同作物品種受損毀程度,確定階梯式補償標準并做好落實。同時,也可探索農作物野生動物損毀的政策性保險補償模式,在出現野生動物損毀農作物的情況下,啟動政策性保險進行賠償。
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西安建苑(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劉勇
優化整體保護規劃編制推進秦嶺國家公園建設
2021年國家公園管理局正式批復創建秦嶺國家公園,有效整合了交叉重疊的保護區,保護管理機制更加科學完備,為保護秦嶺生態環境奠定了重要基礎。
秦嶺陜西段涵蓋5.82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等保護單元500多處,如何處理生態、耕地和經濟開發的矛盾,協調多元主體關系?針對行政壁壘難破除,文化內涵闡釋不明晰,政策法規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建議:
一、深挖文化底蘊,賡續中華民族歷史文脈。整合秦嶺豐厚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資源,對32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38個4A級以上旅游景區進行統一規劃管理,并對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保護,傳承“父親山”文化內涵,運用影視作品、自媒體等方式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延續秦嶺歷史文脈。
二、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發展規劃體系。加強秦嶺生態環境與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頂層設計,以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標準進行規劃建設,對標黃山、泰山、阿索斯山等國內外“雙遺產”名山,實行全域保護和分區管控,深挖“秦嶺四寶”“秦嶺雙嬌”等自然資源與“中國宗教文化源地”“秦嶺山水文學”等文化內涵,打造面向世界的大秦嶺國家公園。
三、推動跨區域合作,提升大秦嶺戰略地位。建立地跨六省一市的大秦嶺國家公園管理機構,國家主導、共同參與,從國家戰略層面推動大秦嶺生態保護,進行多省市合作,持續推動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四、組織專家實地指導,完善公眾參與機制。與各大高校和設計院所進行深入合作并組建專家組,提供現場技術指導,實現規劃的系統性與綜合性;搭建公眾參與平臺,定期舉行座談會,開展義務巡護活動,拓寬公眾參與渠道。
五、廣泛運用互聯網,實現智慧化管理。安裝監測設備,實時監測生態環境、游客、巡護者的活動情況;建立數據共享平臺,將65個自然保護地內的資源、信息進行整合;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保護區進行大數據分析,對異常情況進行報警和預測。
華陰市政協副主席李英平
多措并舉 統籌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華山作為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旅游產業對于促進華陰、渭南乃至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秦嶺國家公園將華山景區295平方公里納入建設區域內,造成經營發展和保護恢復矛盾,極大制約產業發展。建議:
一、政策銜接方面。做好頂層設計,有效銜接《風景名勝區條例》和《國家公園管理暫行辦法》,維持華山景區現狀或將華山從國家公園中調出,避免將華管委、華旅集團及華陰當地資源管理矛盾和華旅集團大量產權、經營權、債權糾紛劃入公園范圍,同時也能化解“山城廟”相互脫離的問題,有利于持續做大做強華山旅游產業??山梃b武夷山國家公園和武夷山5A景區的相關經驗,探索秦嶺國家公園和華山5A景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良好發展路徑。
二、機構權責方面。細化《秦嶺國家公園設立方案》,進一步明確地方職能部門和國家公園管理機構之間的關系,優化職能配置,形成工作合力。
三、基礎設施方面。將劃入秦嶺國家公園范圍內的交通道路、人飲工程、電力設施予以調出并保留現狀,使其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保障群眾日常生活和園區巡查巡護等方面發揮更好作用。
四、項目建設方面。充分考慮涉及縣(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提前預留各類項目建設用地。同時,應盡快明確擬建、在建和已建項目的具體處置措施,以便準確把握并開展有關工作。
五、生態搬遷方面。盡快明確秦嶺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內生態搬遷的補償機制和標準,并在政策和資金方面予以傾斜,引導群眾自愿走出大山,盡快達到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無人為活動的要求。
六、林地林木方面。應對秦嶺國家公園建設中的林木保護問題特事特辦,將劃入國家公園范圍內的林木全部按照公益林管理,并對因歷史原因造成的林權糾紛問題拿出調處意見,促進建設有序展開、順利進行。
七、宣傳工作方面。廣泛宣傳建設秦嶺國家公園的重大意義,引導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各界凝聚思想共識,積極參與,扎實推進秦嶺國家公園建設。
本版圖片由記者 杜靜波 攝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