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秦瑤 首席記者 李榮
秦嶺是我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和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具有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等諸多功能。創建秦嶺國家公園,關系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大局。5月25日,省政協召開“推進秦嶺國家公園建設”專題協商座談會,為推進秦嶺國家公園建設協商建言。
優先保護秦嶺自然生態系統
“要盡快構建起自然資源管理新體系,全力保護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使秦嶺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護。”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高升榮表示,要把秦嶺國家公園作為獨立的自然資源登記單元,有序推進森林、水、草地、濕地等資源調查,依法對區域內的自然資源所有權統一進行確權登記,劃清權屬邊界,實現歸屬清晰、權責明確,全面推進資源資產化管理。
自我省啟動秦嶺國家公園創建工作以來,省自然資源廳高度重視,全面推進秦嶺生態環境修復,169個退出礦山已完成恢復治理150個,實施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項目10個,治理面積逾570公頃;成功申報“秦嶺北麓主體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國家重大生態修復工程,爭取中央支持資金20億元,目前已開工項目5個。
“要優先保護秦嶺國家公園的自然生態系統。”西安嘉藝環境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靜說,要合理利用秦嶺國家公園的資源稟賦,大力培育優勢特色產業,打造秦嶺國家公園品牌,發展森林康養和生態旅游等,進一步加強遙感技術、空天地一體化技術、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和智慧決策管理等在國家公園監測、管理中的集成應用,維護好秦嶺自然生態系統。
加強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
高質量推進國家公園建設,關鍵在人,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隊伍在國家公園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民進陜西省委會在調研中發現,秦嶺國家公園建設中還存在管理手段單一、人才缺乏等問題。創建區內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大多是林業技術人員,缺乏規劃管理、生態環境監測等專業技術人才,難以滿足國家公園發展需要。
民進陜西省委會建議,要加快管理隊伍建設,對原管理機構職工進行分類調查考核,重新分配單位、崗位,分類安置“老人”、科學選用“新人”,選用一批有管理經驗、創新意識,懂技術、懂法律的專業人才,助力秦嶺國家公園建設。
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劉康表示,秦嶺國家公園管理局要與省內相關高等院校加強合作,根據國家公園建設管理對人才及知識體系的需求,設立秦嶺學院,開展高素質專業人才培養、知識技能培訓和繼續教育,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參與秦嶺國家公園的政策研究、規劃設計、生態保護、科研監測等,推動秦嶺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和建設向縱深推進。
“國家公園人員配置執行標準和‘三定’方案均未出臺,基層尚無推進秦嶺國家公園建設的管理機構,這與高質量推進國家公園建設的任務極不相符。”漢中市政協建議,盡快制定國家公園人員配置執行標準,協調出臺“三定”方案,量體裁衣確定新機構的人員編制規模。加大人才政策和制度的創新力度,逐步改善管理人員的年齡結構和學歷水平,重點進行高素質專業化隊伍建設和崗位業務培訓,積極推進原住居民參與生態管護,打造一支高質量的生態管護隊伍。
注重挖掘和保護秦嶺文化
秦嶺以包容萬象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挖掘和保護秦嶺文化內涵是社會各界的普遍共識。
“目前的保護大多局限于生態環境保護,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不足,缺乏對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造成了資源浪費。”西安市政協建議,加強秦嶺文化資源的挖掘與保護,注重保護與發展并舉,制定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并重的秦嶺整體性保護立法,統籌推進秦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資源保護。
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表示,在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中,地方財政壓力大,加之管理人員流動較大,缺乏專業理論知識,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推進較慢。我省要加大對涉秦嶺六市縣的建設支持力度,在制定政策和資金投放上向涉秦嶺六市縣傾斜。
省政協委員、西安君融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任遠表示,秦嶺是南北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交匯點,要利用建設秦嶺國家公園的契機,傳承保護好各類文化,讓秦嶺國家公園成為傳承保護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