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在西咸新區秦創原(灃東)創智云谷,一批精密零部件正在陜西金信天鈦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進行深加工。
這家由西安理工大學米天健教授團隊科研成果轉化的公司主要從事超精密加工及拋光工藝,而這項技術是我國亟待突破的“卡脖子”技術之一。
“我們一直籌謀進一步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秦創原加速了這一轉化過程。”米天健說,入駐秦創原后他們先后獲得了創業啟動資金、享受三年廠房租金減免,還有來自科技經紀人從“技術端”到“市場端”的貼心服務。目前,公司已建成十余條生產線,去年營業額達到4500萬元,預計三年內總產值可達5億元。
在秦創原創新、產業、資金、人才“四鏈”融合的科創生態體系支撐下,越來越多像金信天鈦這樣的科創企業,邁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三項改革”點燃科創引擎
“我們是‘三項改革’政策的受益者。”在位于灃東新城的秦創原立體聯動孵化器總基地,西安秦源智科儲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趙云說。
以西安理工大學團隊“可再生耐低溫長壽命單液流儲能電池項目”為依托的西安秦源智科儲能科技有限公司,其新型儲能技術可廣泛應用于新能源發電配儲、電網調峰調頻、應急電源、電網容量調節等方面,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為什么選擇落地西咸新區?”趙云坦言,當時最擔心的是沒有能夠啟動項目的“第一桶金”,對產業政策、法律服務等方面也不在行,“但總基地貫通了各類創新資源,科創氛圍濃厚,還有政策、空間、服務等基礎保障,一下子解決了所有的后顧之憂。”
在秦創原立體聯動孵化器總基地,趙云的經歷不是個案。
“秦創原啟動以來,我們學校進一步規范項目管理流程,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引導專業技術人員在創業過程中合理使用知識產權,讓我們的職務科技成果能夠順利在秦創原落地轉化。”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教授、西安敏特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建軍說。
目前,秦創原立體聯動孵化器總基地已經入駐了西安理工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10所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和安康、銅川等6家地市飛地孵化器,帶動省內中小微科技型企業及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進一步聚集發展。完備的創新生態讓西咸新區很快建立起高效的企業孵化體系,通過實施“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四大工程,累計新增各類眾創空間、孵化器和加速器29家;累計認定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載體16家。
“一站式服務”助力企業扎根
“我們想要做的就是就業全要素活動,通過‘一站式’就業服務,促成各方之間深入互動,從而更好地服務求職者和企業。”西咸新區社會事業服務局副局長趙宏慶說。
秦創原人才大市場建設是搶抓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的戰略機遇,擔當創建省級人才發展改革試驗區的開路先鋒。
自2022年6月揭牌以來,秦創原人才大市場以建設秦創原“原上·云端”人才市場體系為總攬,構建“實體+線上”兩個大市場,布局“人才服務、人才交流、成果展示、創新支持”四個中心。依托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國家專業特色服務出口基地(人力資源)、省級人才發展改革試驗區、博士后創新創業基地,加大人才資源全要素統籌力度、提升人才綜合服務水平,構建“人才鏈”促進“產業鏈”“創業鏈”“資金鏈”深度融合的服務生態,有力支持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
截至目前,秦創原人才大市場累計引進國內外知名人才機構23家,舉辦人才交流招聘活動150余場,服務企業688家、人才2659名,保障企業用工超1萬人。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2022年營業收入超20.6億元,入庫稅收4510萬元,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記者 周婷婷)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