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烏云蓋住半輪明月,紫陽縣煥古鎮的幾個農民肩扛鋤頭上了茶山。他們此去是為了掘掉白天剛種的茶樹,改種糧食,不料迎面撞見了守候多時的干部……
這一情節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那時,這些農民想象不到,有朝一日這些茶樹竟會成為他們的“心頭好”。
6月7日傍晚,送走茶企客人,煥古鎮黨委書記孟慶國一行人往村部走去。一抬頭,高山茶園間依稀可見三三兩兩的茶農忙碌的身影。
“瞧瞧他們的干勁!今時不同往日咯。當年他們多不待見茶樹,可如今茶樹就是致富的寶啊!”孟慶國感嘆著煥古鎮不平凡的興茶之路。
受制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立地條件,煥古鎮的經濟發展成長空間非常有限。群眾種地全靠天,為了致富賣過石頭養過羊,錢沒掙多少,反倒破壞了環境。20世紀90年代,全鎮借助退耕還林機遇,大面積栽種茶樹。
“可曾經吃不飽穿不暖的經歷,讓部分群眾對種茶十分抵觸,甚至出現我們白天栽,他們晚上拔的情況。最后,我們只好派干部守在地里。”孟慶國說,慢慢地,茶樹長大了,產茶了,掙錢了,大家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
如今,全鎮茶園面積穩定在3萬畝左右,人均擁有2畝茶園。
“剛種茶那幾年,我們只顧著給茶樹施肥,連修剪都不會。因為大家認為樹就得長得又高又壯,以至于技術人員在教茶農管護茶園的時候都能被氣得吹胡子瞪眼。”談起這段經歷,紫陽縣紫煥富硒茶葉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奎哭笑不得,“看著茶樹一年比一年大,單株產量卻沒咋增加,再和外地的一對比,大家都慌了。”
怎么辦?為破解這一難題,鎮黨委、鎮政府抓住“技術”這個關鍵詞。
“現在我們修剪茶樹時,按照中國農科院茶研所技術人員的指導,以平均每平方米800顆芽頭的標準來精修精剪,這樣能更好地平衡茶葉產量和質量。”李奎說。
目前,全鎮茶園實現100%管護。2023年春茶產量突破600噸,茶葉綜合產值突破6億元,每畝茶園平均收益超過1萬元,茶產業收入占全鎮農民人均收入70%以上。
好山好水出好茶。煥古鎮環境優良,降水充沛,晝夜溫差大,茶樹多長在陡坡崖壁之上,所產茶葉質量上乘,深受消費者青睞。
高山茶園無法連片種植,規模化一直是產業發展的桎梏。如何破局?鎮黨委把目光放在了有效提升“畝均效益”上。
6月7日,在夕陽的余暉中,大連村的茶葉種植“土專家”袁光發和老伴還在進行著“勞動競賽”,他們要趁天黑前再修剪幾棵茶樹。
年近六旬的袁光發一手扒拉著樹梢,一手握著電動修剪機,按照心里的規劃精巧地打理著枝干的高度、密度,如同給茶樹理發一般。
“以前,茶農們可舍不得剪掉夏秋茶。當初推行的時候,大家都不理解,可沒少跟干部們翻白眼、撂狠話。”煥古鎮黨委組織委員李志忠說,“如今,嘗到甜頭了,勁頭都大得很!”
原來,煥古茶園土層薄,肥力有限,如果采三季茶,茶葉營養就得不到保障。2017年,煥古鎮在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專家的建議下,開始采取“一季采茶,三季養樹”高效生產模式。春茶采摘結束,剪下的枝葉腐爛后就成了茶樹最好的養料。
“今年,每斤鮮葉能賣120元到300元。最貴的賣到劉小軍那里啦。我有12畝茶園,鮮葉賣了21萬多元,刨除5萬元成本,收成還可以,綜合效益可比采三季強多了。”談及收入,袁光發一邊擦拭著額頭上的汗水,一邊笑呵呵地說。像袁光發一樣,今年靠賣鮮葉收入超過10萬元的茶農,在大連村就有28戶。
煥古鎮的鮮葉賣出高價錢,也就是這幾年的時間。
袁光發前些年種茶時,每畝茶園一年收益才幾千元。他提及的劉小軍是紫陽縣煥古莊園富硒茶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也是帶動茶農增收的“領頭羊”之一。
劉小軍起初是安康本土茶葉經銷商,2013年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在煥古鎮建立了占地2000余畝,集富硒茶種植、生產加工、市場營銷于一體的富硒茶業科技有限公司。
“我開始賣茶葉那會兒,安康富硒茶品質參差不齊,一天一個樣,客戶很難留下來。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打造標準統一、質量穩定、綠色有機、生態環保的區域品牌,為市場提供更加優質的產品。”談及創業初心,他如是說。
2017年,劉小軍與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合作建立了安康市首個科技創新產業專家工作站。5年來,煥古莊園富硒茶業科技有限公司積極進行土質改良、茶葉品種改良和新茶品研發,陸續推廣“中白一號”“中茶108”等國家級新品種,研制推出“硒香茶”貢茶系列和“莎琳假日”風味茶系列等新產品。
今年,作為鏈主企業的煥古莊園,和紫煥茶葉、天池茶業等5家龍頭企業共同進行品牌“聯營”。
五指成拳,力出一孔。“煥古莊園打造的‘煥古茶業’品牌是全鎮茶葉品牌的一面旗幟,知名度高、影響力大。如果能把這個品牌用好,對于全鎮茶產業的發展是很有好處的。”孟慶國告訴記者,為改變全鎮90多家茶企品牌林立、各自為戰的局面,鎮黨委積極謀劃,將全鎮的茶企“擰成一股繩”,聚力打造若干個優勢品牌、拳頭產品。
“6家茶企結成產業聯盟,按統一標準做初加工,再由我們企業統一精制、分選、拼配、包裝、營銷。”劉小軍進一步解釋,“如果這條路蹚成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煥古茶業’就將由我們公司的自有品牌逐漸轉變為全鎮的公共品牌,更好地走出去。”
在孟慶國看來,品牌做大,不僅能為茶企帶來豐厚回報,也能更好地反哺茶農,“茶葉賣得好,企業更新設備、升級技術的意愿就更強,相應地對鮮葉品質要求也會提高。一分價錢一分貨,茶農自然就有加強管護的積極性,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發展。”
“‘茶’字拆開,就是‘人在草木間’”,道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真諦。茶山既蘊含著經濟價值,又蘊含著生態價值。煥古鎮茶產業的發展,何嘗不是安康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六月的紫陽,天藍如海。晨雨初霽,漢江升騰起的煙嵐慢慢爬上兩岸青山,滋養著葳蕤草木。煥古鎮的茶園就依傍在這片山川之間,孕育著綠色的希望,為下一個春天積蓄力量。(記者 陳嘉 陳志濤 安康日報記者 劉淵 紫陽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儲茂銀)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