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殷博華
從雜草叢生廢棄的農田到一排排現代化的種植大棚,從被迫外出務工到實現家門口就業,從村集體經濟的“一窮二白”到如今每年都有豐厚收益,西安市臨潼區相橋街道神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鄉村發展的美麗蝶變。
這一切的變化,都要歸功于該村黨支部一班人的領導,靠著一群人,組成一支隊,振興了一個村。7月3日,西安市發布第三批“鄉村振興十大案例”,臨潼區神東村以黨建引領鄉村治理促振興的實踐案例成功入選。
“我們干成了一項大工程。”回想起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神東村黨支部書記王現武自豪地說。
上世紀80年代,神東村主要以奶牛養殖產業為主,村中養殖奶牛的群眾占比高達90%。靠著穩定的收入,家家戶戶都過上了富足的日子。
2000年前后,隨著大型牧場占據市場主流,以家庭為主的養殖業受到沖擊。神東村大批村民被迫放棄奶牛養殖,為了生計紛紛外出務工,往日熱鬧的村莊日漸蕭條。
“要把群眾生活的希望重新找回來。”2011年,看著村子日漸沒落,村黨支部一班人決定勵精圖治,帶領群眾重新發展產業。
村黨支部先后組織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學習,為村里發展尋找產業路徑。經過多次分析、討論和研究,結合神東村資源稟賦,村黨支部決定帶領群眾發展葡萄產業。
說干就干,一時間,“神東村干部下地當農民”的消息在村民中傳開。從開墾荒地到栽植樹苗,從澆水施肥到田間管理,村干部親力親為,走在前、干在先。為突破葡萄種植中的技術壁壘,村干部多次到市區農技中心、渭南市臨渭區果業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取經”,聘請農業專家到村指導授課,幫助村民提高葡萄栽培技術。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4年,神東村葡萄第一年掛果喜獲豐收。望著成熟的葡萄,神東村黨支部一班人再次圍坐一起開展“頭腦風暴”,決定舉辦葡萄采摘節,幫助群眾打開銷路,樹立神東葡萄品牌。
為給采摘節造勢,黨支部一班人帶領村干部四處推銷宣傳,抱著整箱的葡萄上門找企業,跑到城市廣場請市民免費品嘗,宣傳神東葡萄。
在村黨支部一班人的努力下,神東村首屆葡萄采摘節大獲成功。甘甜多汁的神東葡萄吸引了大批游客爭相購買,不但打開了葡萄銷路,還讓在外務工的村民看到了回鄉發展的希望。
隨后幾年,村黨支部一班人又適應市場變化和需求,引進了“陽光玫瑰”葡萄新品種,葡萄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如今,神東村已發展大棚葡萄300余畝,村民平均增收4000余元。
回鄉發展的葡萄種植戶柳小紅說,自從村里有了產業,以前風餐露宿的生活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鄉村要振興,村民要致富,關鍵要靠村黨支部。”神東村村委會副主任孫前進說,在發展葡萄產業的同時,村黨支部又提出了“黨支部+集體經濟合作社+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鼓起群眾“錢袋子”。
2018年,神東村先后以集體資金和土地入股的形式,與西安市臨潼區泰盛牧業有限公司、西安優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協議,村民每年都可獲得分紅收益。
“不僅如此,我們還通過合作打造了神東村的蘋果品牌。”王現武說,2020年,神東村與“蘋果第一村”延安市洛川縣阿寺村簽訂合作協議,承包了阿寺村200畝土地,雙方共建蘋果種植基地,并在后續銷售中申請了神東村與阿寺村共有商標,僅蘋果種植每年可為村上增加20多萬元收益。
“村集體富裕了,我們的日子也越來越好。”神東村村民寧春利說,為進一步提高村民生活質量,村上先后建起老年活動中心、文化展覽室等,在村食堂只需5元錢就能吃飽吃好。
不僅如此,神東村還出資租用了2輛校車,免費接送學生上下學,幫村民解除了后顧之憂。2020年,村上又設立大病救助基金,為困難群眾就醫提供幫助。神東村的變化還在繼續,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實現,村民們對未來的好日子充滿期待。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