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小綠軍科考營”破冰活動 省林業局供圖
□ 首席記者 李榮
“我的自然名叫‘銀杏’,我的名字叫‘白樺’……有了自然的名字,我們就是大自然的孩子了,破壞大自然就是傷害我們自己!”
“只有山更綠、水更清,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幸福。”
“在大秦嶺,我看到了很多動植物,讓我更加懂得保護物種多樣性是多么重要。”
……
8月19日,為期四天的“全國三億青少年進森林研學教育活動”陜甘寧站活動在秦嶺國家植物園圓滿收官,幾位來自陜西、甘肅、寧夏的研學青少年在活動中與大家分享心得感受。
四天的自然之旅,孩子們一路跟隨自然導師,走進中國“南竹北移”試驗基地,通過觀察對比不同竹子的竹稈、枝條、竹葉等,探尋“南竹北移”的奧秘;穿越秦嶺腹地,在秦嶺就地保護區采摘、制作標本及動物掌印;在秦嶺四寶科學公園,觀察大熊貓、金絲猴、朱鹮、羚牛的生活習性;在自然導師的指導下,動手制作動物豐容、搭建朱鹮巢,為秦嶺金絲猴制作美味的“營養午餐”……通過互動性趣味課程、研學講座等一系列活動,逐步加深孩子們對于秦嶺自然地理知識、生態保護、森林防火以及珍稀野生動植物的認知。
在體驗課程、自然游戲過程中,老師帶領孩子們用科學方法觀察自然,了解動植物的生存生活方式、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影響,探尋生命的本質,引導孩子們用科學的方式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
“我們一直希望有一場活動,能夠把生態環境教育融入各學科和各項自然教育活動中,用孩子們的視角,學習感知自然,培養孩子們的生態文明素養。”甘肅省領隊惠老師說,通過此次森林研學活動,孩子們不僅開闊了眼界,了解掌握了更多生態環境相關知識,還樹立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的意識,激發了保護自然、建設綠色家園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據了解,舉辦“全國三億青少年進森林研學教育活動”,旨在通過小手拉大手,進一步喚起全民生態意識,凝聚起全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的強大力量,引導廣大青少年親近自然、認識自然、熱愛自然。截至目前,陜西已建成各類自然教育基地67個,自然教育從業人員500余人,開展了豐富多樣的森林體驗、生態文明教育進課堂、“青少年進森林”專題研學、自然教育課程設計大賽等活動。
今后,我省自然教育將全面推進基地體系建設、課程體系建設、服務體系建設、制度體系建設、傳播與推廣體系建設、人才體系建設,重點打造示范基地,開發精品課程,培育市場規模,完善規范制度,提升公眾參與度,擴充專業隊伍,全面推進自然教育高質量發展。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