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政協委員工作委員會主任張雪琴代表市政協:
建好界別委員工作室 更好聯系和服務界別群眾
西安市政協積極推進界別委員工作室建設,立足界別委員,開展學習和履職活動;面向界別群眾,收集社情民意、反映意見訴求,影響帶動界別群眾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充分彰顯了專門協商機構的生機活力。
一、突出界別特色,激發界別活力
一個界別就是聯系群眾的一條通道,眾多界別“小通道”匯集在一起,就能形成一個反映社情民意的“大網絡”。實踐中,針對界別作用發揮不夠明顯,界別集體性、組織性優勢體現不夠突出,以界別形式開展的活動較少、提出的提案較少、發出的聲音較少等問題,西安市政協通過建設運行界別委員工作室,把個別、分散的意見匯聚成系統、專業的意見,把委員的個體智慧轉化為界別整體的優勢,不斷激發界別活力,持續發揮界別作用。目前,市政協已建成23個界別委員工作室,各區縣政協區域與界別融合,共建成95個界別委員工作室。
二、體現工作定位,發揮界別功能
為界別委員搭建學習、履職、聯系、聯誼的“四個平臺”。定期組織入駐委員開展線上線下學習活動,同時將學習與黨員委員聯系黨外委員、談心談話、“書香政協”讀書活動有機結合,讓委員在學習交流中增進共識、提升能力;以“專業、精準、深刻、管用”為原則,針對了解到的界別群眾訴求,需要反饋的意見和問題,通過工作室這個平臺匯總起來集體商量、集體研究,再通過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多種方式向黨委政府反映。委員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讓協商工作更接地氣;組織入駐委員就近就地聯系服務界別群眾,宣講政策措施,開展法律援助,組織扶危助困。深入界別群眾走訪,聽取群眾意見、了解群眾訴求;組織入駐委員廣泛聯誼交友,將一個個界別共識凝結成全社會共識,推動形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強大合力。
三、健全制度機制,保證持續發展
按照市委《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政協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市政協將界別委員工作室建設列入年度工作要點,制定出臺《政協西安市委員會委員工作室建設管理辦法》,明確了工作室的基本原則、工作目標、建設標準,對工作室的申報和審批、管理與考核等進行了具體規范。各區縣政協也先后制定出臺了具體制度文件。目前,除市政協委員工作室外,蓮湖區、未央區、灞橋區、閻良區、長安區政協委員工作室建設基本實現了界別覆蓋、制度健全、經費保障、運行常態。
四、緊貼界別群眾,踐行履職為民
通過界別工作室有效搭建起委員與群眾聯系的橋梁。一是在思想政治引領中廣泛凝聚共識。深入界別群眾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宣傳宣講、政策解讀。圍繞西安市委2023年“八個方面重點工作”,全市政協組織千余名委員開展宣講1130場,參與群眾6萬人。二是在辦實事解難題中踐行群眾路線。對群眾反映的急難愁盼問題,發揮界別委員自身優勢,通過當面協商、到點監督、結對幫扶等方式助推解決;對帶有普遍性、傾向性的問題,通過界別委員履職渠道,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助推解決。今年以來,全市政協界別委員工作室開展各項為民服務活動167次,參與界別委員3417人次。三是在精準建言獻策中彰顯界別優勢。圍繞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協商建言,截至目前,全市政協通過界別工作室提出了2000余條建議。
銅川市政協副主席姜文宏代表市政協:
全面提升委員工作室建設質效 彰顯人民政協制度優勢
近年來,銅川市政協著眼“迭代升級、提質增效”,建成委員工作室37個,其中市本級7個。委員工作室已成為委員學習交流的新陣地、聯系群眾的新紐帶、反映社情民意的新渠道、協商議政的新載體。
一、聚力陣地升級,提升“建”的質量
堅持“高標準、高起點、高質量”加強陣地建設。以“三有”實現標準化,即有場所、有人員、有制度臺賬。每個工作室固定1處活動場所,確定1名負責人、2名召集人、8-10名成員,明確職責、任務和流程,建立活動日志、工作臺賬和考核辦法,促進管理標準化。以“三統一”實現規范化,即統一布局、統一名稱、統一辦公條件。規范工作室名稱并統一掛牌,為每個市級委員工作室配備辦公桌椅2套、電腦2臺、打印機1臺,每年列支一定保障經費,確保運行規范化。以“三進”實現便利化,即進黨派、進鄉鎮、進企業。有利于界別之間聯動,方便收集社情民意信息。
二、聚力管理升級,體現“專”的水平
建好專業化隊伍。按照“有大格局、有責任心、有真本事、有影響力”的要求精選負責人和召集人,堅持“有熱情、有威望、有能力”原則優選成員,委員專長充分發揮,工作室影響力進一步彰顯。強化專業化管理。以黨的建設為統領,成立由市政協黨組成員、分管副主席牽頭抓總的工作專班,形成各位副主席督導聯系、委工委統籌管理、各專委會對口指導的工作機制,每個工作室均有黨員委員駐室參與活動,實現了貫徹黨的主張有渠道,管理黨員委員、聯系黨外委員有抓手。突出專業化服務。市政協黨組成員經常性深入工作室開展活動、走訪委員,同時將市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專家學者按專長與工作室實行對口掛鉤,邀請專業人員開展提案、社情民意信息撰寫等培訓,邀請政府職能部門“上門”解讀政策,為委員履職提供智力支撐。
三、聚力品牌升級,突出“微”的特色
以微協商、微調研、微視察、微監督、微服務等“五微”活動擦亮“銅事好商量”品牌。緊盯群眾關心的煩心事、揪心事,先后圍繞“中小學課后延時服務”“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等議題開展微協商、微調研,協商建議得到相關部門辦理落實。緊扣民生民計開展微視察、微監督,引導委員積極撰寫提案、反映社情民意、提交調研報告,市級領導高度重視并批示工作室反映的金達路“腸梗阻”、崇文街停車亂象等信息,推動相關問題及時解決。積極主動開展微服務,舉辦黨的二十大、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等宣講活動150場次,開展委員讀書活動200余場次,為群眾辦實事1500余件,讓群眾真切感受到政協就在身邊。
四、聚力保障升級,彰顯“優”的效能
主動融入“秦商量”協商議政平臺,組織中共、經濟、科技界委員工作室圍繞銅川政協“優化營商環境”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開展線上“微協商”活動,委員現場建言資政、主動跟帖發聲。優化銅川政協“履職通”平臺,引導工作室成員通過線上渠道提交提案、社情民意信息和文史資料等,打破時間空間限制,提高履職效率。用好“互聯網+”平臺,廣泛應用微信工作群、視頻連線、“云服務”等現代化技術手段,促進委員工作室線上線下優勢互補、互促共進。
延安市政協副主席張秀代表市政協:
建立“三聯”機制發揮“三新”作用 持續提升委員工作室履職效能
延安市政協創新履職實踐,建立“三聯”機制,發揮“三新”作用,扎實推進委員工作室建設。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委員工作室76個,工作室履職效能明顯提升。
一、專委會聯系工作室,發揮凝聚共識“新陣地”作用
研究出臺《關于推進委員工作室建設的意見》,落實專委會主體責任,每個專委會聯系1-2個委員工作室,負責協調落實辦公場所,指導制定運行制度、工作流程、年度學習和工作計劃。突出思想政治引領,堅持把凝聚共識作為委員工作室的第一職責,充分發揮工作室凝聚共識“新陣地”作用。市政協主席班子成員走進委員工作室開展政治理論學習、“主席接待日”、讀書分享等活動6次,帶頭推動凝聚共識的觸角向基層延伸。市政協委工委聯系的工會界委員工作室,成員是獲得過勞模榮譽的22名本屆市政協委員,他們政治素養好、履職熱情高、引領作用強。全國勞模柯小海向工作室委員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參加二十大的真實感受。市政協經濟委聯系的工商聯界委員工作室組織委員學習傳承“五一口號”精神,弘揚優良傳統。工作室結合調研走訪,組織委員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開展法律政策宣講活動,在協助黨委和政府做好協調關系、理順情緒、解疑釋惑、增進共識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工作室聯系界別,發揮協商建言“新渠道”作用
注重發揮工作室的界別優勢,組織委員圍繞中心工作履職建言,有計劃地開展調研協商、建言資政等履職活動,推動工作室履職“實”起來、“專”起來、“活”起來,充分發揮工作室協商建言“新渠道”作用。民盟界委員工作室建立健全調研協商工作機制,先后圍繞教育科技創新、民營企業發展等議題調研,提交提案4件,工作室召集人在市政協全體會議上圍繞“扎實邁出現代職業教育新步伐”作大會發言。社法界委員工作室立足界別專長,組織律師面向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開展法律知識講座5次,工作室召集人牽頭調研撰寫的《關于加快土地出讓金收繳工作的建議》,得到市政府領導肯定和批示。經濟界委員工作室和環資委委員工作室組織專家級委員走進建筑建材企業生產一線調研,為助推延安綠色環保建筑建材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建言。
三、委員聯系界別群眾,發揮為民服務“新平臺”作用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落細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制度,組織委員走進基層、下沉社區、深入群眾,邀請界別群眾走進委員工作室,推動政協協商融入基層、融入群眾,充分發揮工作室為民服務“新平臺”作用。農工黨、民革等民主黨派委員工作室和教科衛體、文化文史界委員工作室組織委員開展義診、送教、文化下鄉、慰問等公益活動20余場次,為增進民生福祉貢獻力量。民盟界委員工作室深入社區聯系服務群眾,建言解決溝道居民片區道路出行難題,走進學校開展義務填報高考志愿咨詢活動。委員工作室開展“委員走進群眾”活動,通過“小切口”選題、“沉浸式”調研,協商形成推動近視篩查進學校、建設便民橋和公共健身場所等建言成果,以提案、社情民意信息、民主監督建議書等形式報送黨政有關部門辦理落實,用心用情做好“履職為民”文章。
安康市政協主席周建功代表市政協:
聚力做實“建管用”激發履職“精氣神”
安康市政協以深化提升委員工作室建設為抓手,建實管好用活履職新平臺,推動履職向基層延伸、向群眾靠攏、向落實轉型,密切了與界別群眾的聯系,激發了履職活力。
一、在“建”上下功夫,高位推動標準化建“室”
一是高站位謀劃。召開黨組會、主席會研究部署,構建了主席會議成員親自推動、市縣政協聯動協作的“一盤棋”工作格局。二是嚴責任落實。制定建設實施方案,梳理工作重點,明確關鍵節點,細化責任分工,全面壓實建設責任。三是重分類推進。圍繞“黨政所想、群眾所盼、協商所需、委員所能”,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相結合方式組建各具特色的工作室。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組建富硒食品產業、美食產業、社區工廠、秦創原等委員工作室;為助力“三個年”活動,在12345市民熱線話務大廳建設優化營商環境委員工作室;為支持創新創業,組建青創協會、廣東安康商會委員工作室;為發揮界別作用、地域優勢,組建僑界、教育界和高新區、瀛湖生態旅游區等界別性地域型委員工作室;為維護弱勢群體利益,組建家庭教育指導、關愛婦女兒童、關愛農民工委員工作室。目前,全市共建成委員工作室185個,其中界別型46個、區域型105個,其它特色功能型34個。
二、在“管”上做文章,健全機制規范化管“室”
一是健全制度機制。制定委員工作室職責、管理辦法、聯系服務群眾和信息收集反饋制度,規范工作室協商議事規則,明確工作室設立條件、受理事項范圍、工作流程,提出“六有六上墻兩公開”要求和“四個一”工作任務,每月至少上報1條社情民意信息,每季度至少開展1次讀書研討活動、1次議事協商活動,每半年至少為群眾辦1件實事或開展1次公益活動。二是強化指導管理。堅持黨建領航,建立“黨組成員掛帥、主席會議成員聯系、專委會指導、黨建指導員聯絡、相關單位配合”的指導聯系機制,指導工作室成立黨小組7個,入室的43名黨員委員同步參加專委會黨支部活動,使黨建與履職深度融合。三是完善考核評價。實行履職情況按月線上點評制度,為評優樹模提供依據。建立“四優先”激勵措施,議政性常委會議優先由工作室推薦參會群眾代表,專題調研優先安排工作室參與,重要活動優先邀請工作室參加,委員履職考評優先聽取工作室意見,提高工作室政協履職活動的參與度。
三、在“用”上出真章,精心組織常態化用“室”
各工作室統籌發展所需、群眾所盼、工作室所能開展“小而實”的活動,逐步探索出“五微”模式,微學習提高站位素質,微調研了解社情民意,微協商紓解急難愁盼,微建言獻妙計良策,微公益募捐救助獻愛心。青創協會工作室每周六面向社會開放“周周讀書會”,打造“書香政協·安康悅讀”亮麗名片;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室圍繞完善招商引資政策、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等協商建言;各工作室積極“為創文建一言”,提交建議300條;美食產業工作室參與組織安康首屆蒸面大賽,工作室召集人榮獲全國勞務品牌“安康美廚”形象代言人;僑界委員工作室開展政策解讀和宣講;關愛婦女兒童、關愛農民工委員工作室積極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秦巴醫藥產業委員工作室會同安康市朗誦協會進軍營,開展慶“八一”詩歌朗誦會。
省政協經濟委主任王曉馳代表省政協經濟委:
突出界別特色 推動委員工作室規范化建設
按照省政協部署要求,省政協經濟委員會負責對西咸新區和秦商總會2個省政協委員工作室建設的指導工作。兩年來,指導2個委員工作室扎實推進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把加強思想政治引領作為首要任務。委員工作室是推動政協工作的創新載體,在指導2個委員工作室建設中,始終堅持準確把握人民政協的性質定位,加強思想政治引領,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委員工作室開展工作的指導思想,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緊貼基層、緊貼群眾開展政策宣講、協商議政。突出經濟界別的特點優勢,著重在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經濟思想上下功夫,著力在推動我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上做文章、多協商、出實招,真正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論述和精神落實到各項履職工作中去。
(二)把標準化建設作為重要抓手。在委員工作室創建初期,經濟委員會高度重視2個委員工作室的建設工作,按照省政協委員工作室建設的標準,對2個委員工作室建設進行悉心指導,把委員工作室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放在經濟委員會的重點工作來推進,協調各方力量,積極推動委員工作室標準化建設,形成了“六有五上墻”的規范化制度建設,為工作室創建、委員履職提供有力保障。秦商總會委員工作室委員信息實現電子數據化,通過掃碼就可獲悉委員簡歷及歷次提出的建議提案等信息,很有特色。
(三)把創新協商方式方法作為提升委員履職成效的重要途徑。創建委員工作室的目的就是要推動政協工作向基層延伸、更好地發揮政協委員的主體作用,更好地服務人民,讓群眾了解政協制度,使履職活動更富成效。經濟委員會分黨組把推進委員工作室建設列為年度重點工作,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部署,確定一名副主任專門負責抓委員工作室建設,并指導委員工作室把工作計劃與省政協全年協商議題緊密結合起來,把開展各項微協商活動與陜西政協“秦商量”平臺緊密結合起來,著力在打造“一委一品”上下功夫、出成效。經濟委員會加強與兩個委員工作室的聯系溝通頻次,及時了解掌握委員工作室開展活動和履職情況,積極參與委員工作室組織的“微協商”等各項活動,并就委員工作室如何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特點,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增強履職實效等問題多次與委員工作室負責人進行思想交流、研究探索,及時給予指導幫助。在經濟委員會的指導下,2個委員工作室充分發揮經濟界別優勢和密切聯系基層界別群眾的特點,緊緊圍繞全省開展“營商環境突破年”活動,以服務秦商,提升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為主題,積極開展微協商活動。今年4月27日,西咸新區委員工作室為推動解決企業反映較為強烈的減稅降費不到位、招商力度不大、員工上班交通不便利等問題,邀請西咸新區行政審批局負責同志及部分企業代表圍繞“提升新區營商環境建設”開展協商座談,達成思想共識,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6月12日,秦商總會委員工作室針對秦商在經營中遇到的權益保護糾紛問題,圍繞“仲裁服務秦商,提升營商環境”專題開展微協商活動,助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
寶雞市金臺區政協主席王啟代表區政協:
以高標準建設不斷提升“有事好商量”金臺微協商工作成效
近年來,金臺區政協以高標準委員工作室建設探索委員聯系界別群眾新機制、履行職能新平臺,在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中不斷提升“有事好商量”金臺微協商工作成效。
一、搭建“微平臺”,擦亮專門協商機構“金招牌”
一是分類建設讓形式“活”起來。以區政協機關黨員活動室為依托建立“委員之家”,高標準建成24個區域型和2個界別型委員工作室,211名委員全部入駐,形成“區級委員之家+區域委員工作室+界別委員工作室”的組織架構,實現委員、鎮街、重點區域、重要界別委員工作室全覆蓋。二是科學謀劃將標準“樹”起來。出臺《政協委員工作室建設實施方案》,統一落實“六有五上墻”要求,明確委員工作室“七大平臺”作用。三是健全機制使運轉“實”起來。建立班子成員包抓指導聯系制度,制定《委員工作室管理辦法》《委員工作室考評辦法》,做到年初有計劃、活動有方案、實施有步驟、年終有總結、履職有效果。
二、做好“微協商”,書寫基層協商工作“大文章”
一是協商活動常態化。各工作室每月至少開展2次活動,開展1次走訪調研。同時,利用二維碼開通“云端委員工作室”,通過“碼”上征題、“碼”上建議、“碼”上協商,推動解決問題40余件。靈活采用“政協搭臺、邀請各方”等方式,常態化開展協商議事活動,有效發揮政協組織協調關系、匯聚力量、建言獻策、服務大局的重要作用。二是協商方式多樣化。對接“新建設、大服務”,做優牽線搭橋型協商,臥龍寺街道委員工作室僅用一個月時間成功化解龍豐村拆遷難題。運用“微協商、微建議”,做精智力支持型協商,九三學社界委員工作室撰寫調研報告5篇,提出意見建議90條,報送社情民意信息42篇。解決“老困難、新問題”,做強公益活動型協商,籌集12萬元資助貧困學生42名,蟠龍鎮、金河鎮失地農民養老問題納入協商視野。三是協商成果實效化。建立“秦商量·碼上辦”工作機制,構建群眾“點單”、委員“接單”、協商“解單”、跟進“查單”的“四單工作法”,推進協商全流程閉環運行。企業服務專員實施情況等專題協商成果得到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重視和批示。
三、落實“微實踐”,彰顯委員履職盡責“新樣子”
一是拓展黨建引領新路徑。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在區域委員工作室成立黨員學習小組,拓展黨建工作半徑,形成黨員委員示范引領,廣大委員積極履職的工作格局。中山東路街道委員工作室推行政協委員參與街道“黨建+微治理+街長制”社區治理共建共治機制。龍騰路社區委員工作室積極響應建設“書香政協”號召,搭建學習交流平臺。二是暢通雙向發力新渠道。充分發揮駐室委員主體作用,通過學習交流、調研協商、宣傳宣講等方式,解讀黨的政策、回應群眾關切、凝聚社會共識。聯盟社區委員工作室成立委員講堂,把黨的創新理論和惠民政策傳遞到群眾身邊。三是打造社會治理新陣地。引導駐室委員通過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持續開展“鄰里圓桌會”“村頭巷尾板凳會”“七彩傾聽墻”“委員值守點”等特色協商活動,切實把協商民主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