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張涵博)10月19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系列新聞發布會,邀請省地方金融監管局、人民銀行陜西省分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陜西監管局、陜西證監局等部門負責人,介紹絲綢之路金融中心建設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高質量參與國際金融合作
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劉迪說,十年來,我省深化金融領域改革開放,持續提升金融服務效能,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我省不斷提升金融服務水平,編制《西安絲綢之路金融中心規劃》和《行動計劃》,舉辦“一帶一路”國際金融合作論壇、倫敦金融城合作交流等有影響力的活動,設立陜西絲路金融研究院,推廣西安絲綢之路金融中心品牌,不斷提升陜西金融在絲路沿線地區的影響力。西安位列全國十大區域性金融中心,并成功躋身全球金融中心城市。成功組建全國第6家省級農商行——秦農銀行,先后推動國家開發銀行西安數據中心及開發測試基地、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科技中心等金融央企功能性總部落戶陜西。推動26家各類金融中介服務機構在陜落戶,連續5年支持西安市舉辦“全球創投峰會”,吸引全球萬億資本集聚。
我省以陜西自貿試驗區建設為著力點,大力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穩步推進跨境人民幣使用,推進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試點。截至2022年底,轄內3家企業獲準開展試點業務,累計落地業務規模2.6億美元;同時,積極用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深化與香港交易所、倫敦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合作,成立全國首家省級資本市場服務中心,支持外向型、新商業模式企業境外上市,截至目前,我省境外上市公司數量已達40家。
上線全國首個主打跨境電子商務人民幣結算的服務平臺“通絲路”,目前平臺入駐的外貿認證企業達300余家,覆蓋了陜西80%的縣域地區。
高水平提升金融外匯服務效能
“十年來,陜西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跨境收支規模從2013年的115億美元增加至2022年的219億美元,年均增長7.42%。”人民銀行陜西省分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陜西省分局副局長束華說。
積極推進優質企業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業務。截至2023年9月末,共為62家開展“一帶一路”業務的優質企業辦理了跨境貿易收支便利化業務。此外,引導金融機構發揮合力,量體裁衣式滿足企業跨境金融服務需求,助推陜西發行首支專項用于“一帶一路”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外幣債券。
推出中歐班列長安號產業鏈相關企業外債便利化額度和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暨“一帶一路”對外承包工程企業國內外匯貸款結匯2項全國“首創”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如指導浙商銀行西安分行推出“出口數據貸”,將出口數據轉化為企業信用,幫助外貿企業獲得低息外幣貸款,支持企業經營發展。
穩步推進跨境人民幣使用。截至2023年9月末,陜西與111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累計發生人民幣跨境收付2021.18億元,占全省跨境人民幣收付總額的39.52%。此外,建立并動態更新跨境人民幣優質企業名單,2023年陜西跨境人民幣優質企業373家,受益企業數量為去年的2.5倍。
高效能發揮金融監管和資本市場功能作用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陜西監管局為“一帶一路”重點領域、重點項目提供差異化服務,指導在陜大型銀行關注境外投資、境外項目改擴建等情況,指導在陜政策性銀行支持陜煤集團、愛菊糧油等省內企業,在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建造煉油廠、農產品加工園區等項目。此外,創新推出“中歐班列貸”等專屬融資產品和中歐班列專屬運費融資創新產品“跨境快貸—運費貸”等金融產品,為中歐班列提供精準化服務。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陜西監管局副局長韓彥慶介紹,該局指導轄內保險機構強化風險保障,十年間指導中國出口信保陜西分公司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累計支持出口和投資109.6億美元,服務西北四省區企業數超過2000家,累計支付賠款1.2億美元,幫助企業賠前減損1.3億美元。
“十年間,我省新增上市公司42家,達到81家,另有過會待上市公司4家,增幅達107%。截至2023年9月末,總市值1.29萬億元,總家數、總市值分別位居全國第15位、14位。”陜西證監局副局長李國強說,十年來,我省各類企業在資本市場實現直接融資6448.47億元,占轄區資本市場三十多年來直接融資額的90.44%。
十年間,陜西證監局引導上市公司通過IPO、定向增發、配股及發行公司債等實現直接融資3597.78億元,占我省各類企業同期間直接融資累計額的55.8%。此外,聯合省市有關部門出臺鼓勵私募創投基金高質量發展的支持政策,截至今年8月底,轄區新增備案私募股權創投基金656只、規模1184.27億元,省內成長期、初創科技型企業吸引全國私募股權創投基金在投本金100.34億元,在服務構建絲綢之路金融中心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