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閆智
教育是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受益者、助力者,教育國際化已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
據省教育廳發布的2021年陜西省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省普通高等學校共97所,全省參與中外合作辦學的高校有25所,其中16所高校開展了本科及以上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9所開展了專科層次的合作辦學。
“受我省經濟發展水平、地緣環境、歷史文化、教育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量少且層次低,遠低于上海、浙江等地,且主要集中在西安,教育對外開放不均衡、不全面。”省教育廳對外合作與交流處處長文通說。
如何進一步發揮我省科技、人才、區位優勢,以高質量對外開放加快“雙一流”建設步伐?
10月18日,省政協教育科技委員會組織省致公黨和省教育廳同志、部分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圍繞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第57號重點提案《關于促進陜西省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建議》,在西安部分高校進行調研,并召開重點提案督辦協商座談會。
“我們學校目前在校留學生有1855人,主要面向‘一帶一路’國家。”長安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張偉介紹說,長安大學自1956年起招收國際學生,是教育部批準的首批招收中國政府獎學金的院校之一。
張偉表示,經歷60余載,長安大學國際教育規模和教育質量獲得了長足發展,先后培養了美國、德國、日本、巴基斯坦等115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學生1萬余人。
“我校已畢業三屆本科生共697人,現有在校生935人。”致公黨西北工業大學支部主委、西北工業大學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工程學院院長范曉麗說,學校響應國家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戰略,引進國外先進教育理念和模式,辦學特色鮮明,是西北地區具有示范作用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
“我省高校國際化發展仍存在很多制約因素。”文通表示,留學生除學費外,還需承擔食宿、交通等一系列費用,部分高校雖對來陜留學生設立了獎學金,但占比較少,導致多數留學生另行選擇獎學金相對較高的院校。
作為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第57號重點提案的執筆人,范曉麗認為,加快和擴大我省教育對外開放,推動新時代教育變革創新,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必須全面均衡推動省內高等教育對外開放。
范曉麗建議,加大政策扶持,推進我省高等教育層次合作辦學全面鋪開;設立專項基金,調動高校開展合作辦學的積極性;強化教育保障,利用好數字化教學資源;用好僑海資源,擴大合作辦學成果。
在聽取了長安大學國際學院和西北工業大學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工程學院中外合作辦學情況后,調研組察看了學校生活、教學、科研和辦公區域,詳細了解學校教學理念、管理模式等情況。
調研組發現,我省部分高校對外開放工作存在國際化水平整體不高,區域間、校際間發展不均衡,國際化建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高,國際參與度及認可程度有待提高等問題。
“教育對外開放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省政協委員、西安梁家灘國際學校校長劉莉多年來從事國際教育工作,她建議,中外合作辦學高校要擴大外籍教師、學生的招生數量和質量,提升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推動教育資源的整體優化與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要加強國際學校間的合作交流,增加外籍教師間的活動交流,多舉辦在校留學生聯合會,搭建校際協同、信息共享新平臺。要加大國際高校項目的宣傳力度,進一步強化學生國際化理念和開放辦學思想,助推陜西高校“雙一流”建設。
“收到提案后,我們進行認真梳理和反復研究,認為此提案對陜西省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發展現狀、存在問題的分析準確客觀,提出的建議合理可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高巍在重點提案督辦協商座談會上匯報了提案辦理情況。
高巍表示,近年來,我省積極探索中外合作辦學收費制度調整新路徑,鼓勵、支持各學校綜合考慮辦學特色、學生經濟承受能力等因素,自主確定中外合作辦學學費及住宿費標準,監督各學校合理制定學費標準,并保持相對穩定,嚴格規范自身辦學和收費行為,學費標準實行“新生新辦法,老生老辦法”,學費、住宿費按學期或學年收取,不得跨學期或學年預收。
省教育廳根據“引進消化吸收融合創新”發展理念,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加大新時代國際化高水平復合型人才培養力度,把“推動涉外辦學高質量發展”寫入《陜西省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并將“推動教育國際化建設高水平發展,提升國際化創新人才培養質量”納入全年重點工作。
經過相關部門大力支持,目前,我省27所高校與美國、英國、意大利等14個國家和地區的40所外方高校舉辦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46個。其中本科以上層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10個、項目30個,機構數量位居西部第一,全國第九。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