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劉凡銆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區域經濟的基本單元、省域經濟的堅實支撐,牽一發而動全身,動一子而活全盤,發展縣域經濟事關陜西全局。10月20日,省政協召開了“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專題協商會,與會省級民主黨派、政協委員、相關市縣政協負責同志就推動陜西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積極協商建言。
壯大特色產業
陜西堅持做好“土特產”文章,近年來,形成了洛川蘋果、閆良甜瓜、柞水木耳、富平柿餅、陜南茶葉等一批特色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如何立足資源稟賦,進一步壯大特色產業?省政協常委、九三學社陜西省委會副主委劉迎軍建議,深挖“土”的資源,注重開發農業產業新功能、農村生態新價值;發揮“特”的優勢,找準特色產業,研制拳頭產品,延伸“產”的鏈條,根據定位細化首位產業門類和發展方向,有效對接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現代農業重點產業鏈和文化旅游業重點產業鏈(群)。
省政協委員、民革西安市委會副主委郝東文表示,要聚焦縣域特色主導產業,堅持創新驅動引領,以“鏈長制”為抓手推動重點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推動縣域傳統優勢產業由粗加工、中間品環節向制成品、品牌構建延伸,向研發、設計、制造、物流體系等環節逐步拓展,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快地方支柱產業轉型升級。
省政協委員、民建寶雞市委會副主委齊曉輝認為,應結合區位特點、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環境容量等要素條件,因地制宜確定特色主導產業,引導縣區集中資源培植特色主導產業,開發出特色商品和服務,瞄準龍頭企業,引導中小微企業開展協同創新、協同制造,加快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上中下游企業協同的全鏈條。
培育縣域人才
人才是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力,委員們普遍反映,因資源匱乏、配套不足、待遇落后等原因,縣域人才發展長期存在人才難引進、易流失等問題。
臺盟陜西省委會在調研中發現,由于城市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導致農村人口轉移以及勞動力老齡化現象凸顯,致使農村“空心化”現象日趨嚴重,不少縣(市)人口流失數量較多,存在縣域產業競爭力不強,技術人才短缺等問題。
臺盟陜西省委會建議,要用好支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以“一縣一策”引導人口流失縣(市)挖掘比較優勢,加快培育形成1—2個特色鮮明、帶動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產業,圍繞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引進人才,鼓勵支持和引導各類企業將更多產業鏈條留在鄉村。
致公黨陜西省委會提出,各級政府要強化頂層設計,以涉農職業教育公益化為導向,探索建立重點支持機制,向涉農職業院校、涉農學科專業建設傾斜;向農業大市、糧食主產區縣涉農職業教育以及涉農專業學生傾斜,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堅強人才支撐。
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建議,應以產業轉型引導人口實現就地就業、就近城鎮化,進一步穩定和擴大縣域就業崗位,健全區域對接、縣鄉對接、政企對接的就業服務機制,推動就業服務向鄉村延伸。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建立“職專院校+龍頭企業+政府認定”的培養機制,強化用人支撐。
加快業態融合
近年來,以文旅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推動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正在三秦大地生動實踐。委員們認為,實現農文旅融合發展,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能夠有效激活鄉村經濟活力。要通過挖掘利用鄉村文化、打造文化服務品牌,釋放農村活力,跑出縣域經濟發展“加速度”。
“農文旅融合發展是近年來鄉村振興的一種新模式,目的是延伸農村特色產業鏈,提升涉農產業要素及其產品的附加值,擴大農村特色產業規模,刺激消費市場,助農增收。”省政協委員、陜西錦翔飯莊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陶錦翔建議,應通過數字技術賦能,拓寬旅游產品和服務的數字化應用范圍,以數字旅游服務云平臺、全域旅游智能管理平臺等為牽引和龍頭,做大做優旅游產品和服務供給,激發消費新活力。
民革陜西省委會建議,整合生態、文化、鄉村、紅色等旅游資源,豐富旅游產品供給,打造諸如旅游+康養、旅游+教育等形式多樣的產品,為游客創造豐富優質的活動體驗。實施“旅游+”戰略,推動旅游與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發展,拓展旅游發展新領域,將科技、人文、創意等元素融入農業,推動休閑農業科技化、特色化發展。
民建陜西省委會建議,完善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政策協同體系,形成黨委政府牽頭、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廣泛參與的協同組織機制,構建融合發展機制,不斷完善以資源稟賦為依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高新技術為支撐、以產業融合為途徑、以項目建設為抓手的文旅文創與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建設融合的發展模式。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