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至8日,秦腔現代劇《生命的綠洲》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隆重登場,唱響一曲“綠進沙退”的奮斗贊歌。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19時,觀眾陸續走進了廣東粵劇藝術中心劇場,演出前,提前到場的觀眾興致勃勃地在宣傳海報前拍照留念,大家一邊翻閱節目單,一邊了解劇目的梗概。與此同時,大廳內展陳的反映榆林文化旅游的書畫、攝影展也吸引眾多觀眾駐足欣賞。香氣四溢的山地蘋果、佳縣紅棗、手工掛面等特色農產品,更是讓人們感受到撲面而來的陜北氣息。
“大漠里的沙柳、黃河里的浪,活就活出個人樣樣……”舞臺上,何玉芳身著布衣,肩挑扁擔,奔忙在陜北高原的山山峁峁上,在她三十多年的堅守下,荒山終于變青山!何玉芳不向命運低頭,頑強拼搏,折射出治沙人迎難而上的堅韌和毅力。黃沙不再瞇人眼,山山水水綠意濃。生態環境發生的巨大變化,使在場觀眾深感震撼,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息。
據了解,《生命的綠洲》以幾十年來耕耘在毛烏素沙地上的諸多治沙英雄為原型,著重講述了何玉芳一家四代造林治沙,付出巨大代價而無怨無悔、面對利益誘惑而始終不改初心的故事。《生命的綠洲》延續了通過小人物講述大主題的創作傳統,讓小人物去感知自然、感知時代、感知人情冷暖的變化。該劇以榆林治沙的題材,講好環境保護的陜西故事,以真實的生活原型為素材,在提煉加工后塑造出放射時代光華的舞臺藝術形象,全方面、多角度地塑造出生態保護中激人奮進、蕩滌心靈的藝術人物。
廣東金融學院教授朱旖玲帶著女兒一同觀看了演出,她說:“今天這部秦腔劇,讓我感受到一代一代人為了這片綠,付出的艱辛與汗水。今年夏天,我帶孩子到黃河邊上,特意裝了一瓶水。過去黃河水是一半沙一半水,但如今我們親眼看到沙的比例大幅下降。生態環境之所以能變好,都是由于一輩一輩治沙人的堅持,我由衷地感激他們。”
文藝搭臺,商貿唱戲。此次巡演活動中,榆林市秉承以文藝形式唱響陜北農村振興新篇章的宗旨,由市委宣傳部精心組織66幅當地書畫家反映家鄉巨變的書畫作品,12縣(市、區)優質農產品,及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定點幫扶村——榆林市綏德縣崔家灣鎮賀家灣村沙地紅薯,共同亮相于演出大廳,使這里呈現出一派書香四溢,五谷豐登的熱鬧場景。
榆林市農業宣傳信息中心副主任景仰平介紹:“此次,借著《生命的綠洲》在珠三角演出的東風,市農業農村局組織了五大類30多種優質農產品,在演出期間進行展出,我們希望通過這一活動,將榆林優質農產品推向珠三角,擴大‘榆字號’農產品的影響力。”(記者 馬騰 呂晶)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