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實習記者 秦瑤 首席記者 李榮)11月20日,為期5天的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暨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在西安圓滿落幕。本屆絲博會共簽訂合作項目1857個,總投資額1.22萬億元,其中,利用外資項目46個,合同總投資額90.54億美元;簽訂國內聯合項目1811個,合同總投資額1.16萬億元。
陜西省商務廳廳長,第七屆絲博會執委會副主任、秘書長楊淼在發布成果時表示,本屆絲博會期間,來自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烏茲別克斯坦、韓國、泰國、新加坡等80個國家和地區的1217名境外嘉賓和客商;62家中央機關、國家部委、中央企業,國內24個省區市,共542名代表來陜參會參展。
本屆絲博會圍繞共建“一帶一路”經貿交流、服務貿易、產業轉移等多個領域舉辦了82項會議論壇和投資促進活動。其中,由商務部和陜西省政府共同舉辦的“投資中國年”陜西專場推介活動,共有100多家知名跨國企業和外企走進陜西,圍繞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生物醫藥、現代農業4個產業分別舉辦專題項目路演,促進各地市與知名跨國企業精準對接。
除此之外,由工信部和陜西省共同舉辦的2023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圍繞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汽車及氫能、現代化工及新材料、食品及醫藥和醫療裝備等陜西特色優勢產業,開展投資推介、戰略合作、政企對接、專家解讀、項目簽約等。
楊淼介紹,本屆絲博會著眼做大做強開放平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聚焦全力推動產業升級,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統籌規劃展覽展示內容。設置了國際交流展、開放平臺展、區域合作展、現代農業展、先進制造業展、現代服務業展6個展區,總展示面積7.2萬平方米,參展企業1600余家,參展展品1300余種。
其中,國際交流展區展覽面積1.6萬平方米,規模為歷屆之最,集中展示了中亞五國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整體形象、投資領域、特色產品;設置對外投資重大合作項目展區,為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增進交流、促進合作、互利共贏提供了重要平臺,進一步促進了陜西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交流合作。
開放平臺展區展覽面積1.6萬平方米,多層次、立體式展現出陜西多平臺支撐的開放發展格局和區位優勢、主導產業、投資潛力,充分展示了陜西開放發展成就,為更好發揮高能級平臺支撐作用,開展國際國內經貿合作,加快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推動陜西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合作發展機遇。
楊淼介紹,本屆絲博會在廣泛開展國際交流的同時,深入推進區域合作,達成了一系列合作成果,涵蓋現代農業、基礎設施、裝備制造、高新技術、輕工食品醫藥、節能環保、商貿物流、文化旅游八大領域。
此外,本屆絲博會繼續采用線上線下一體化辦會模式,線上線下相融合,及時將展會盛況、會議活動等視頻上傳。自11月3日上線運行以來,“線上絲博會”共注冊展商1730家,展品2989種。絲博會微信公眾號關注人數超過34.8萬人,發放免費電子門票12.5萬張,為中外嘉賓辦理各類證件32800余張。絲博會期間,線下參觀人數突破20萬人,“在線絲博會”網站點擊量超過750萬人次。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